〔S006〕朗读有助于提高文字理解能力

本文出自《人人都能用英语》

作者:李笑来


说来可惜,但大多数人确实并不重视朗读训练——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的习得过程中都是如此。朗读训练既简单又有效,并且可以解决很多许多人花很多钱去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解决不了的问题。


朗读训练是提高文字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式。想象一下,现在你要流畅地朗读一个由二十个单词构成的句子。


首先,每看到一个单词,你都要有能力识别。有些单词长得很像的,比如,“principle”和“principal”,“quite”和 “quiet”——甚至有没有空格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比如“some time”和“sometimes”,或者“everyone”和“every one”……


其次,大多数单词有很多个意思,至于它究竟在当前这句话里是哪一个意思,要根据与它相邻的单词究竟是什么意思来决定。比如,“scale”这个单词,就有很多个意思,如果后面跟着“~ of the economy”,那它就是“规模”的意思;如果后面跟着“~ of fish”,那么它应该是“鱼鳞”的意思……


再次,有些单词组合在一起之后表达的意思几乎完全不是字面的含义,比如“strike home”、“even Steven”、“paint the town red”等等。


完全不明白倒也罢了,有时真实的意思与直观的感觉恰恰相反就很难办,比如,“birds of prey”,只认识“prey”这个单词的学生没有专门查过词典的话,很可能把这个词组理解为“被捕食的鸟”,而正确的含义却是“食肉鸟、猛禽”。(别惊讶,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另外,但凡一个句子超过十个词的长度,大抵上它更可能是个复杂句,有词组、有从句,有可能是倒装句或者强调句,也有可能存在被省略的语法成分。


这些语法现象并不总是那么容易处理,偶尔需要破费一些心思才能正确完成。


之所以朗读是提高“理解能力”的最基本方法,是因为当一个人可以流利地朗读一个句子的时候,即意味着说他正在完成对这个句子的“拆解”与“重组”的过程——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信息通过眼睛输入,经过大脑识别、理解、处理之后又运用口腔的种种器官形成正确的声音,而后又通过耳朵反馈回大脑;而与此同时,大脑在一刻不停闲进行各种处理过程:句子成分都有哪些、哪几个字词构成什么样的成分、这些成分各自是什么意思、成分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这些成分组合起来又构成怎样的含义,等等。


反过来也一样,如果阅读者面对一个语法正确、逻辑严谨的句子竟然不能够把它流利地朗读出来,就说明阅读者“拆解”有误或者“重组”有误。


重新把句子结构与成分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搞清楚之后,句意也就自然明朗了,读起来自然就“顺”了;而后再把句子多读几遍——其实就是“通过重复练习理解过程、巩固理解能力”了。


事实上,大多数人很难做到用母语流畅朗读任何句子——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做到。


举例来说,也许大多数人能够在不作任何准备的情况下,能够比较流畅地朗读《读者》杂志中的任意句子——因为那只不过是个扫盲类的杂志;但是,只有少数人(应该是极少数)能够做到在不作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流畅地朗读《读书》杂志里的任意句子——因为这种杂志所传递的才是真正需要智力才能理解的知识。


即便是专业播音员,朗读任何材料之前也要首先花点时间熟悉一下内容,才能做到基本不出错地朗读出来。


关于《读者》与《读书》的评论,只是我个人看法。


另外,《读书》好像已经停办了?


“朗读”甚至是一种能力,也就当然需要通过锻炼才能掌握。尽管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到极致(最终成为播音员或者演员的人除外),但是如果连这都不及格,那么很可能因此导致“理解能力”低下,乃至于各个科目都可能受到影响。


读者不妨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每个班级里都至少有那么一两个因朗读糟糕而被老师或者同学耻笑的学生,大抵上他们其他科目的成绩不大可能理想的——因为学习任何学科都需要阅读文本,需要理解能力,但这些孩子连流利朗读都掌握不了,理解能力自然就差出许多,于是在各个科目都可能因此落 后于他人。


这几乎是铁律:儿时的文字训练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思考能力,进而影响一生的生活质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