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 狂飙为我从天落

      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被编为红一军团,接到党中央要他们攻打南昌、九江的命令。7月底到达南昌附近时,根据敌我力量对比,放弃攻打南昌,而后西指长沙。期间,毛泽东写了《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上一篇《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写到“十万工农下吉安”,当时还没有党中央的指示,只是红四军与刚刚取得联系的红五军、红六军的局部行为。到1930年6月,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当时实际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李立三同志,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首先胜利》判断,制定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中心城市起义和集中所有红军主力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要求各路红军“会师武汉”“饮马长江”。中共中央已经统筹各地党组织和各路红军。所以1930年6月,毛泽东朱德接到了进攻南昌的命令。

首句叙事,交待本次军事行动。六月点明时间,天兵征腐恶,以借代的修辞表明态度立场。天兵,古人对本王朝军队的尊称,这里当然指红军;腐恶,腐朽的凶恶的,形容词作名词用,当然指腐朽凶恶的国民党当局。本来叙事嘛,比较平和,但这一句声若洪钟,破空而来,气势压人!鲜明地表达了红军征战的正义性质!接着写本次行动的目标,万丈长缨缚鲲鹏,既表明必胜的信心,又以夸张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豪迈的气概!如果说前两句交待军事行动的时间、目标,后两句则实写部队具体情况。但实写不是一五一十不辨粗细的罗列,而是以侧面映衬全局。写偏师,隐含着主力部队的情况。偏师怎样?红一角!画面感非常强,犹如对着一幅江西地图,在西南角红彤彤一片!由那边,自然想到还有这边;由一角,自然想到全局;由偏师自然想到主力,所以这种衬托的写法很高超。同时,可以隐含着红军不再是孤军奋战,已经有互相配合互相策应的友军部队,象征意义不可小视!

接着转入下片,结合中共中央“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指示,工农红军不仅仅是红四军一支部队,万把人;也不是2月份进攻吉安时号称的十万人;而是各路红军汇集,加上农民武装,已经是百万人量级,虽不是实数,但却是有底气的!百万工农齐踊跃,是主力和偏师的放大版,是全国范围的工农组织,作者对此充满信心,豪情满怀。因此有下一句更加气势磅礴的语句: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席卷一词,把工农红军气吞山河的声势和力量表现得准确到位!

从汀州到长沙的军事行动,最成功的不过就是席卷湘和鄂!写到此,已经很完美了,似乎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的胸襟不仅在这一次军事行动,他是立足红四军,放眼全军,胸怀全国的。所以笔锋一转: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这两句套用了杜甫的“呜呼一歌兮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杜甫写这句话时,是描述了自己的悲惨遭遇,是总结,是一种情绪的渲染,强调连自然界的风都为我而悲。作者这里借用,只是形式上的,感情和内涵完全不同。形式上,如同杜甫的这首诗,前面描写那么多,歌一曲概括了;内涵上,杜甫是悲苦的遭遇,感情基调是悲伤。这首词中,悲歌的内涵是,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感情基调是起来!起来!起来!

所以重点是狂飙两个字的理解,就像杜甫的悲风二字一样。狂飙字面是疾风的意思,但这里形容正在兴起的工农革命风潮。同时我觉得,这里悲歌一曲,不是作者本人一个人的悲歌,是全体共产党员的悲歌,是天下受苦的工农的悲歌,这个我也不是作者一个人,是全中国的。因此,我觉得此篇的点睛之笔是狂飙为我从天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