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的思考

這句話相信很多人都聽過,我記得最早是從羅胖那裏聽來的,大致意思好像是說,隨着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化,社會網絡越來越發達,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個節點,越懂得融入社會的人,越能夠過好這一生。

剛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想到的是,自己一直以來都是一個比較內向,不太擅長融入羣體,不那麼合羣的一個人,無論小學中學大學,身邊永遠就那麼一兩個好友,在人羣中總是不太願意表達自己,可以稱得上是有點孤僻。到了工作崗位上也是一脈相承,遇到領導最好躲着走。這一系列表現都像是要把自己藏起來,把自己塑造成「孤島」。所以這句話給我的啓發就是,要儘量多和他人交流,不要惜字如金,要多表達,打開自己。

隨着時間的推移,遇到的人越來越多,我也逐漸對這句話有了更深層次的解讀。特別是最近,在和單位一位同事長期相處的過程中,從他的言行、處事態度等,都讓我產生了一些思考和啓發。從智商層面來說,他很聰明,腦子活、反應快,業務水平相當ok,但你只要稍加留意或短暫相處,就會感受到他渾身透着一股生人勿近的氣場,通俗來說就是,這絕對不是一個合羣的人。無論團隊工作進展如何,是不是遇到問題,甚至水深火熱,他只管自己手上的事,對其他人和事漠不關心,情商顯得特別弱。同時也能感覺到,他自己狀態並不好,容易生氣上火,時不時地火山爆發。久而久之,他真的越來越像一座孤島,普通人很難有那麼大的熱情和包容心,願意靠近這樣一座孤島,所以看到他的時候永遠都是一個人。

然後我就想,爲什麼會有人明明自己並不開心,但還是要「堅持」成爲「孤島」呢?從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中,我得到的答案是,因爲自我突破真的太難了,要突破自己原有的框架,打破自己原來的三觀,重新建立新的框架,就像是要先把自己滅了,再重生,這過程會非常糾結痛苦。所以很可能的選擇是,繼續待在舒適區,同時也停留在原來的折磨中。

再往前思考一步,他是如何一步一步把自己打造成孤島的呢?我想每個人都希望成爲自己,保持自我,而不是隨大流,埋沒於人羣中。然而一旦矯枉過正,可能就會認爲,我不需要和他人建立溝通橋樑,別人與我無關,我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任何妥協都是對自我的折損,我纔不幹那種傻事呢,我不是爲了合羣纔來上班的。

然而我認爲,「合羣」的意思如果僅僅是指我們外在看到的那種,和衆人打成一片的「合羣」,未免太單薄。內向性格的人,或者個性特別強的人多的是,他們之中也有一大批人爲世界和人類做出重大貢獻,所以我認爲,重要的不是外在如何,而是內心是不是心存善意,有沒有想要爲他人和社會貢獻自身價值的信念,這纔是更深層次的、真正的「合羣」。得到app上的熊逸老師就是這樣一個特別的存在,只有他是非真人頭像,永遠那麼神祕,羅胖說他是自己非常崇拜的隱士。你看人家都隱士了,貌似是孤島吧,貌似極不合羣了吧,但是他在得到上上架的那麼多重磅級課程,還寫了那麼多含金量超高的書,爲多少好學之人帶來了金錢無法衡量的巨大收穫,因此大家對他心存敬意,這就是他接入這個社會的方式,成爲自己,同時成就他人,他不是一座孤島。

如果我有機會和這位同事進行深入的溝通,我想將這些想法告訴他,說不定他會重新思考一些問題,獲得一些啓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