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自我与假自我的探讨

穆老师:美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了真自我与假自我的概念,这首先在与妈妈的关系中形成,而后扩展到其他所有关系中。

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受而构建;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自我围绕着妈妈的感受而构建。

存在主义一直强调这样的人生哲学: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愿你从现在开始,从那些看似琐碎的时刻开始,活出你自己。

我:我感觉这个构建是相互缠绕的结果吧。如果妈妈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孩子也不完全围绕着妈妈构建;若是孩子围绕着妈妈构建自我,那么也就是说妈妈没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她反过来是否也要围着孩子构建一个自我相互缠绕呢?

穆老师:妈妈有独立的自我,孩子也会发展出独立自我,母子关系是从一体到成为两个独立的个体,这期间,妈妈起主导作用,所以孩子没有独立自我,倒推也说得通。

王老师:回馈一下穆老师昨天的音频吧。关于真自我与假自我。还有因假自我形成的自卑。

首先,我要说,我的身体,它不是我的,它是我父母,尤其是我父亲用于攻击我的标的物。这导致自己一直处于身心分离的状态。而这种“分离”导致了我身体的更加不听指挥,我的身体好像真的不是我的,而是长在身上多余的假肢。因此我也会时常攻击我的身体,虐待自己,以寻求虐待中的解脱。这直接导致了我变成了一个苦行主义者。进而形成了与常人不同的倒置的自我实现模型。我可以什么都不要,只要自我实现,我虽然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的派别,缺是一个狂热的宗教徒。而我的宗教就是我的哲学,而我以前不曾察觉的做“佛”的幻想,就是我的虚假自我。我的外在的一切都围绕着这个虚假自我去完成。我试图通过追求世俗的成功,来得到终极的精神超越。连我的朋友,都说不懂我,明明没有花钱的欲望,却那么渴望做“富翁”。其实他们那里知道,我需要的仅仅只是获得“成功”的感觉。但这感觉的不稳定也成了我最大的苦恼。而这一切发现,是直到后来自恋破碎之后才逐步察觉到。直到最近,我才察觉到,我不是佛,也不需要做“佛”的幻想,我只是我自己,一株小草而已。因此,我的虚假自我,迅速土崩瓦解了,强烈的自我认同感,取代了“自卑”。。。取代了那么那些早年被“内化”的自我评判。因此,我是自由的了,可以像鸟儿一样飞向自我的上头了。

再说说我以前自卑的感受。自卑是深层的自我否定,自己看不起自己。我不但看不起我自己,还看不起我老婆,我会觉得她不够好看,我会觉得她有一堆问题。我也看不起自己的孩子,觉得他似乎“”智力”有问题。那当我孩子跟,那些比他大好几岁的孩子,玩的时候,我时常忘了,他还小,比他们小好几岁。我只会觉得他不行,他的脑子和社交能力大概都有问题。总之,我投射性的看不起一切与我有关系的人。但是我会倾慕那些我“够不着”的人。倾慕他们完美而有力量。但是我对他们永远是羡慕而不敢靠近的态度,即使有人对我发出友善的信号,也不敢靠近。因此我一直处在被“隔绝”的状态,这大概也是虚假自我被固化的原因吧。

而文中说的身心分离的症状我都是有的,在这儿就不赘述了。

我想最后总结一下我的心路历程,你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不要追问我是谁?不要思考我是谁?没有多少意义。而要用心去感受我是谁?感受到的那个意象就是真实的自己,我们只要相信自己,一切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只要试着相信自己的感受,一些就能迎刃而解。

思考可以作为感受的准备,但是只思考而不感受就会走入死胡同,无法走出自卑与身心分离的阴影。嗯,当然对于那些缺乏思考的人,另当别论。

一个人的内在均衡,或许来自于感受与思考的统一。因此,,偏感受型的人,应该多一点思考,而偏思考型的人呢,要去多一点点感受。

糖老师:你是个勇敢的人,探索自己是个痛苦的过程,每一点收获,每一点对不确定的确定,这痛苦也值得了。

王老师:不觉得苦,因为我以苦为乐,真正的苦是自恋破碎,但是似乎经历了那样的破碎之后,以后再有什么事情也不怕了。

娜老师:一字一句读完,感觉被带入了情境,每一句都有共鸣,真的赞!是不是自我探索的过程一开始有些苦,随着收获越和觉悟越来越多,就会转向更多快乐呢?

我:也很打动我。我今天在想,我们以为原生家庭是被动,一直以为都是被动地选择。也许就是主动地选择,就是那个充盈的精子用力选择了那个卵子,才造就了我们,所以我们的一切从根源上就是主动选择的过程,至于意义是什么,我们不知道,需要去探索,这是我今天的一点思考。

日喀则:修行如同过河,过了河,就需要把筏子舍弃掉,就不要抗在身上了。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五月:可惜很多人过河后依然揹着筏子 从一个束缚进入另一个束缚。

日喀则:今天让你愉悦的,明天可能会让自己痛苦。

王老师:苦与乐是相对的吧。我自己的感觉是探索的过程中,会收获很多的快乐,而原那些痛苦只是原来积攒的,通过探索释放了而已。

娜老师:是的,当我们认为原生家庭是被动我们接受的时候,会陷入为什么我要遭受这些的痛苦里,当意识到这是我们主动选择的时候,才会真正去想怎么做才能从原生家庭的境遇中完成自己的功课,过好自己的人生。

嗯,修完原生家庭的功课,儿时的苦也就不用背在身上了。

我:有共鸣。

筱老师:修行的路思考感受,身语意,每一步都有意义,都很细致,觉知了,就不觉得苦,就不会执着。

王老师:每个原生家庭中,他都不可能没有问题,即使我们很努力,将来我们的孩子还会有很多的问题,但那些问题是他们的,不是我们的,那是他们命运的课题,也是他们成长的基石,烦恼即菩提,而我们最大的烦恼是命运。

筱老师:每个孩子都会受伤,受伤才去自我救赎,也就是证道,所以做好自己能做的,六十分妈妈万岁,自己和娃都有界限都快乐。

杨老师:当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得证也。

今早的讨论验证了这句话人人都有内在的智慧,人人具有佛性,这个思考和感受的过程也是我们正在走的路。

无论是看书思考,听课学习,还是做沙盘和内在的自己对话,都是启动自己智慧的方式,最终的答案都在每个人的心里。

我们是以自己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感受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现实被我们赋予的意义,或者说我们的感受是我们自己对现实的解释。

后现代是解构,重构。沙盘是从四维空间里去重新审视事件,抽离出来扩展更大的视角。

王老师:早晨,看了大家的分享,非常的感动。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易,我们经历山一程、水一程,努力的去靠近内心的智者,慢慢走向理解自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