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鷗在《王牌對王牌》天台喊話引賈玲痛哭,這件後悔的事千萬別做 01 照護父母的誤區VS正確的基本原則 02 父母製造問題是爲了引起子女關注 03 父母活着本身就是對家人最大的貢獻

有這樣一則報道,一位男士爲了照顧患有認知症的母親,不得已辭職。

有天早上,他母親問他:"你不用去上班嗎?"他聽了忍不住粗聲粗氣的回答:"你不看看因爲誰我纔沒了工作?"

這位男士還在報道里說:"明知母親患病糊塗,卻控制不住情緒,感覺自己變得很可怕。"

這是很多人的真實寫照。年輕時去外地努力拼搏,努力買房買車,組建自己的小家庭,除了過年,其餘時間很少和父母團聚,甚至連電話都很少往家裏打。

隨着父母年紀越來越大,衰老、疾病、死亡愈發不可避免。

岸見一郎在照顧患有阿爾茨海默的父親時,遇到了種種困難,他運用阿德勒心理學,重新找回勇氣,與父親重建親子關係,讓照顧父親這件看起來充滿壓力的事情,變得簡單快樂。

岸見一郎是哲學家、心理學家,是日本的"自我啓發之父",還是一名暢銷書作家。寫出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在日本亞馬遜2014年度銷售冠軍,連續300天雄踞銷售榜首!他一直致力於用阿德勒思想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這本請你《迷失在我身邊》着眼於如何爲照護者減負,恰當應對父母言行,以及如何做好心理準備與父母改善親子關係。#今天看了一本好書#

01 照護父母的誤區VS正確的基本原則

有很多人和父母原本的親子關係就不好,這是因爲父母帶帶給我們的童年創傷沒有療愈,所以照顧父母時有怨恨有委屈。

甚至有很多人迫於孝道和社會壓力被迫離職照顧父母,書中那位女性最後患上了抑鬱症。

  1. 在照護父母時,容易陷入以下誤區。

有些人認爲把父母送進養老院是不孝順的表現,只有自己能照護好父母,於是就獨自承擔重任了。這種"逞強照護",導致負擔過重不斷抱怨甚至最終放棄。

我們照顧父母時,不要害怕向別人尋求幫助,其實是可以和兄弟姐妹共同承擔的,不但能減輕實際的照顧負擔,也能減輕心理上的壓力。

  1. 照護的基本原則:

1. 自己下定決心照護,但不要把一切攬到自己身上,可以請專業人士或者兄弟姐妹代爲照顧;

2. 比他人怎麼做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有一個明確態度,決定下一步該怎麼做。

3. 照護者的意識問題,不要總想着照護很辛苦,改變抱怨的習慣。

02 父母製造問題是爲了引起子女關注

阿爾茨海默症也稱爲認知症。百科上寫到,因腦部的器質性損害,智力功能不斷退化,致使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變得困難的一種症狀。簡單來說,就是患者不能同時執行多個任務。

認知症的核心症狀是廢用綜合症、記憶障礙、識別障礙,外圍症狀是幻覺症。而這種幻覺症其實是父母潛意識想要引起家人關注引發的,是可以治癒的。

父母有時會變得和小孩子一樣,你說東,他偏往西,說話刺耳,摔東西,和你吵個不停。

在子女看來是不聽話的表現,其實是父母內在很害怕和不安,爲了引起子女的關注而製造的情緒。

我們應該學着接受父母衰老、老年癡呆甚至忘記自己的現實,忘掉自己眼中曾經高大完美的父母形象,接納真實的父母,聆聽他們的話語背後的需求。

不和父母爭輸贏,不責備父母,享受照護父母的過程。

03 父母活着本身就是對家人最大的貢獻

王鷗在《王牌對王牌》天台告白喊道:子欲養而親不待是最大的遺憾。

在場的明星全都眼眶溼潤。

去年陪媽媽去醫院檢查,一路下來媽媽累的臉色蠟黃,癱坐在回來的客車上。心裏特別難受,那一刻才發現,媽媽真的老了,很想哭,也很害怕。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父母在的時候,總覺得自己是個孩子,只有當父母生病的那一刻,你才認識到原來他們也會老去、會忘記你,甚至有一天會永遠的離開你。

高亞麟在《我家那閨女》中,曾經說過:

“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父母在,你看不見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亡。”

“你今年30歲,你不會琢磨,你60歲你都不會想,因爲你老會覺得,有一堵牆,擋在你和死神面前,你看不到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神。”

費玉清就是因爲“雙親離世,人生動力盡失”而退出演藝圈。

《相約星期二》中,莫里教授曾說"生活中應該有許多擁抱、親吻、交談、歡笑和道別。"

"愛是唯一的理性行爲。"

而我們平時和父母表達愛的時候真的少的可憐,很多人都是在父母生命的最後時刻纔想表達感恩和感謝,真的太遲了。千萬別讓“子欲養而親不待”這種遺憾發生在你身上。

記住,我們照護父母,不期待父母的感謝,父母活着就是對全家最大的貢獻。

《請你迷失在我身邊》就是這樣一本教你如何從心理和行爲上照顧年老和患有癡呆症的父母,怎樣和他們重新建立良好和諧的親子關係,讓陪伴父母的時光變得簡單快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