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

1、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2、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3、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4、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1、雄雌,代表阴阳,是生理上的。雄是动的,雌是静的。自身修养要把阴阳调配好,才可以到达如婴儿般的柔软境界。
雄是阳性,代表了开发、光明,放射四方。
雌性代表的是黑暗、宁静、收敛、保守。
“德”字包括用,经常行道的作用。
溪水是往低处流的,最终汇会了广阔而又谦下的大海,懂得了大海,心量就扩大了。

日常修行,离不开阴阳,离不开动静,外表是内敛的、宁静的,但思想和心地是光明的、运动的,修到了最高的境界,就如同婴儿般柔软、透明、纯净,没有喜怒哀乐,没有主观成见,该笑就笑,该哭就哭,没有做作,一切都很自然,不是无知,而是大知。

2、黑白,代表善恶,是心理上的。没有妄想、没有分别心,就是至善之念。知道什么是善,守住自己的心不动恶念,无心就是至善。
“为天下式”,是心理行为的标准,是至善无恶。
“复归于无极”,最后归到恶念净尽,善念亦不动,这个就是所谓无极,是至善了。

3、荣辱,是行为上的。人无论活得多么光鲜亮丽,都要守住自己最本质的纯朴。能做到这样的人,他的胸襟就有如广阔空灵的山谷,能包容许多东西。就如禅宗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豁达境界。能达到这样境界的人,就能做到“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他的常德足了,品性行为能够得上“朴”,就是归到最原始朴素的英雄本色。
真正有高度修养的人才是朴实无华的。这就是“复归于朴”的道理。

4、 “朴”,《说文·木部》:“朴,木素也。”段玉裁注:“素犹质也。以木为质,未雕饰,如瓦器之坯然。”《论衡·量知》:“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朴散则为器”,义即原本是未加工成器的整木料被分散做成各种器物。

“朴”是一块原始的木头,没有经过雕凿,没有经过人的加工。
“朴实无华”散解了以后,就变成物质文明的兴起,“朴散则为器”,这个“器”不是指物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圣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创建了一种政治制度,如《礼记》所记的周礼,保持了上古道德的政治制度。
真正讲原始道德的上古社会,则是《礼运.大同篇》的思想,那是真正一个伟大的制度,那个制度是没有制度,没有法律,也没有道德的。但人人都自然守法,并不要法律来约束;人人都不必讲道德,自然合于道德的标准。所以,“道法自然”,那个社会,本身就是道德,这就是所谓“大制不割”。

心得:
朴本来是未经雕琢的整块木,把整块木分割后做成各种器具,就是朴散则为器。那么圣人是如何使用这些器具的呢?具体的措施又回到本章开头的那三段话,三“知”三“守”,面对权利、正义、荣誉,要回归于“婴儿、无极、朴”的状态。“不割”就是强调了“朴”的状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