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語》(98)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囗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譯文】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沒有口才。”孔子說:“何必要有口才呢?伶牙俐齒地同別人爭辯,常常招致別人的討厭。我不知道他是否可稱得上仁,但爲什麼要有口才呢?”

孔子反感巧言令色的人,認爲能言善辯會招致別人的討厭,他提倡謹言慎行。

也許是聽了孔子的話,許多國人沉默寡言,視能言善辯之人爲油滑之輩,這就造成了人們穩重樸實的性格特點。但是也有一些口才好的人,得到人們的肯定和讚揚,比如周恩來等等。這些人,有仁德也有口才,令人敬佩。

隨着形勢的發展,口才的重要性越來越顯現。比如,國家層面,外交上、記者招待會上都需要能演講、會辯論的人;現在的招聘、招錄考試,學生論文答辯,面試成爲很重要的環節;社會上發生矛盾糾紛,口才好,會說話的人,似乎能佔到很大便宜;工作中,接待、洽談、談判、協調溝通,都需要敢說話、會說話等等。

是不是孔子的提倡落伍了,錯了?

其實,人們說話,無論是演講、講話,還是面試、辯論等等,都是爲了表達自己的思想、交流各自的看法、體現自己的能力。

之所以現在需要好口才,是因爲現在交流思想不充分,或者說大家的看法不一致等等。

如果大家都有仁德之心,都有共同的理想,溝通就會很順暢,也就不需要口才這種東西了。這也許是孔子的本意。

當然這只是一種有些不切實際的願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都不太可能實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