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雜說C】|與簡友們再聊小說創作

林柳青兒會員扶持計劃

昨天和【故事優選】的簡友們聊“小說創作“這個話題,覺得有些話來不及展開。今天看到簡友 雅拉河畔泛扁舟 送來她聽過昨天我的分享之後的讀後感,題爲“衣帶漸寬終不悔”。撇開這篇感想文和我的關係,客觀地來看,這是一篇不錯的覆盤文章。既能抓住自己的“感想”關鍵點,又能做適當展開,語言也清楚、乾淨、順暢,全文也完成了首尾呼應。足見簡友們自身的創作功底其實很不錯,也有充分的熱忱和意願彼此砥礪扶持,一起寫得更好。

而我們想要寫得“更好”的意願和所有努力,不一定有十分清晰的目的,不一定非要得到什麼——當然,以名利爲明確目的去創作也無可厚非——而我們”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堅持,不外乎希望在文字裏發現自己,完成更好的自己。

於是想,應該把昨天來不及說的話寫下來。

一、素材的剪裁問題

小說的世界,爲我們提供了一個無限的空間。讓我們可以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從挖掘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體驗開始,去觀照更廣闊、更豐富的社會,去發現和展示更深層次的自我,以及更具有普遍性的,對現象的哲理性反思。

而我們的想像,即便是寫科幻類、童話類的文字,也需要限制在一個合情合理的範圍之內。這個“情”與“理”,不見得必須是道德層面、規則層面或被大多數人默認的層面,但必須符合小說人物的情感邏輯、思維邏輯。也就是說,小說裏所有的細節鋪排,不是炫技或者掉書袋,是用來一點點打造出可信的,能夠引發讀者共情的人物形象。這一點要求我們對手頭素材的處理更加慎重,有時甚至是一種近於自我挑剔的慎重:慎重地取捨,再慎重地將留下來的那部分進行擴展,讓細節豐滿起來。從這個意義上講,創作和教書相彷彿。作者心中的先有一壺水,拿到讀者面前的則只是一杯茶。這一壺水的絕大部分是用不上的,打水、燒水、沖泡的過程也不能省略。到最後一大半水倒掉,讀者對泡茶的過程也不感興趣,效果支體現在這杯茶是否好喝,是否留有耐人尋味的餘地。

二、突破自我侷限的問題

不管身處一個什麼樣的生活環境,從事寫作的人們到最後所運用的一些手段和方式其實都大致相似。有時我們會談論某位名家的“獨特”表現方式或視角,這些“獨特性”最突出的表現往往並不在於結構或謀篇佈局,而在於小說語言和對小說的情節走向、人物命運走向的把控。歸根究底,“獨特性”和作者的個人知識積累,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緊密相連;在創作的過程中,又和作者的自我定位直接有關:在我創設的這個小說世界裏,這些人物和“我”是什麼關係?更進一步說,他們是“我”的“愛人”、“他人”、“親人”,還是“敵人”?

作爲一個被我們用想像去塑造的整體,小說人物處在我們通過經驗所關心、所熟悉的環境中,我們希望他們的每一個形象當中都有一部分我們能夠“認出來”的特質,我們要用他們來集體回答“我們是誰”的追問,同時向我們解釋,這樣的“我們”究竟會活成什麼樣子。於是,創作的視角就分成了兩大類:其一,把自己的故事轉化爲“別人”的故事;其二是把所有人的故事都當作自己的故事去書寫。

也就是說,我們通過文字打造出一條把自己與 "他人" 區別開來的界限,同時改變着自己身份認同的邊界,“別人”和“我們”互爲鏡像。在把我們自己當作“別人”來書寫時,我們有了重新審視自我的機會;而進入“別人”的生命,就要求我們將自己置於他人的環境並認同他們的情感、思維和話語方式。試圖去關注、認同“他人”,思考每個人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對立面,也是把我們自己從狹隘的自我限制中解救出來,釋放出來的途徑。

三、人物的形象問題

小說既不是全然虛構的,也不是全然真實的。

面對小說,讀者總是會一方面在閱讀過程中反覆思考文字裏這個世界是不是真實的世界,另一方面又想要確認真實世界是不是真正像小說反映的那樣。而我們的創作,就是要引導讀者與我們的想像相遇,也要讓他們和我們一起,與被日常的繁瑣忽略了的、錯過了的、遺忘了的喜怒哀樂相遇。

我們筆下的文字,要將我們自己和讀者都帶往那個也許表面上沒人到訪過、沒人見識過也沒人瞭解過的世界裏去,那個世界的每個人,又總有幾分和隱祕的某一部分自己相像。沒有絕對的好壞,也不存在絕對的是非。當讀者逃離了他們的現實日常,被我們帶入“他者”的世界,他們也把“自我”放入了“別人”的境地。那麼,我們爲他們和爲自己所要表述的情緒、情感和思想、理想,經此成立。

小說的世界,並不需要作者去當法官,去體現自己有多麼高大全,有多麼“正確”的倫理立場和道德觀。只是供我們縱橫馳騁,去追尋自己的影子,去完成一個更好的自己。

四、主題昇華的問題

不管我們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也不管我們創作的初衷是爲了消遣、放鬆、逃避、傾訴還是隻爲了完成某一個命題的任務,當我們試圖去展現自己,這個自己原本就是屬於某一個“集體”的。從家庭、街道、社區、城市、工作羣和朋友圈,放大開去,就是國家與民族。當你反思着自己,實際上就是在反思着你所從屬的那個集體。

所謂“昇華”並不是一個作者刻意去打造或追求的東西。恰恰相反,我總覺得從一部小說裏提煉出所謂“思想高度”或“藝術特徵”或“審美意義”,那是批評家們的任務。作者們過於執着於這些,預設自己的立場,往往難免陷於一種死循環的框架:在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不斷的搏擊中絞殺了現實中的自我——因爲真實的自我永遠達不到理想自我的高度。所以,我更欣賞,也更願意真實的“我手寫我心”,忠實於自己的影子,而不是用文字去重塑一個比自己高大得多的“影子英雄”。

法國詩人馬拉美說過一句話:“世上的一切存在都是爲了被寫進書中。”而毫無疑問的是,小說是容量最大的一類書,那麼,寫小說的人就是利用這個容量的魅力去揭示人性力量的人。一部成熟的。足以吸引人的小說,不論篇幅長短,最終都應該是人性最本真的表述。


上一篇:【講座筆記】創作談|在美國聯邦監獄教書那些年

下一篇:【講座筆記】“文字之光”讀書分享|孤篇如何壓全唐


本文由江嵐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林柳青兒會員投稿通道:

小島投稿專欄:https://www.jianshu.com/gt/cefac9481662f5b6

本文由【青 • 故事優選C】收錄,薦文編輯:一閱讀青馨

【青 • 故事優選C】爲簡書會員合夥人林柳青兒創辦專題。僅推薦林柳青兒旗下會員文章上榜。專注於青苗計劃,培育會員提升寫作能力。詳見我們助力||青——故事優選C計劃

專題創辦:林柳青兒

專題主編:七公子小刀

作者:江嵐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u/080e36aac889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