佗城宴遊記

    佗城鎮,其原名叫龍川故城、尉佗城、龍川城,位於廣東最早立縣的四個古邑之一的龍川縣南端,距今有2224年的歷史,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嶺南文化的發源地、客家人始祖地之一。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龍川縣建制,第一縣令趙佗設縣治於此並築土磚城。自秦漢以後,佗城向爲粵東重鎮,爲歷代縣治所。抗日戰爭時期,廣州淪陷後,國民黨廣東省政府部分機關曾一度搬遷於此。至1949年5月16日龍川解放前,佗城一直是龍川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古蹟衆多,底蘊豐厚。

    2020年1月22日(農曆臘月二十八),原打算帶大寶回湖北老家過年省親,了卻他多年未曾飽覽雪景的心願,不料卻被武漢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所影響,我們不得不放棄原先早已預訂好的往返車票,駐留河源過年。帶着媽媽的囑託,這天一大早我便隨曾大叔、二叔一同赴龍川佗城老家參加東昇叔喬遷喜宴。他倆雖已年屆七旬,但依然神采奕奕,而且都是從小在龍川長大,一路上有說有笑,不停地拉着家常。大叔是個細心人,一上車就立馬提醒乘務員,告知其具體的停車位置,生怕司機開過了站點。

    雖然我在河源定居也快十年了,但終究還是不會講客家話,只能斷斷續續聽兩位叔叔聊天,一邊無心地留意着車窗外的風景。約莫一個半小時,車便行駛到目的地,雖然大叔早早提醒了乘務員,但車輛一路飛奔,似乎早已忘記在預定點停車的叮囑,還好大叔趕忙叫停,停車點離我們目的地只超出4、5百米。大叔一邊下車,嘴裏還一邊不停地抱怨。

    遠遠望去,如今的鄉村,家家戶戶已建起了小樓房,“佳派村”的標識牌佇立村口、異常醒目,彰顯着社會主義美麗鄉村的濃厚氣息。

    沿村小道南行,一排排小樓儼然佇立道路兩旁,像一個個守衛戰士護衛左右。近年來,在黨的“美麗鄉村”政策引領下,佳派村亦呈現新氣象。放眼望去,村道以東大片大片的魚塘被改造成“漁光互補”小型發電站,這是全面貫徹省政府爲落實扶貧政策而爲當地村民建設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原有的水塘上方密集地鋪設着太陽能電池光伏板陣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養殖魚蝦,光伏陣列還可以爲養魚提供良好的遮擋作用,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發電新模式,既經濟實用,又扶貧惠民。

    走過魚塘,繼續南行約300米,但見左手邊半畝見方的小池塘,池水碧綠清澈,時值冬日,天朗無風,水面沒有一絲浪紋。不遠處的鞭炮聲和嘈雜的人羣聲依稀傳入耳邊,不用說,這裏就是東昇叔家新蓋的樓房了。小樓南北通透,三層半高,一樓是正廳、廚房和雜物間,二樓佈置客廳、獨立臥室和衛生間,三樓格局與二樓大致相仿,簡單樸素、大方實用。東昇叔自五年前腦血栓手術後腿腳便開始不靈便,走起路來踉踉蹌蹌,臉部也蒼老許多,但精神矍鑠,親人相逢,顯得格外高興。他生病期間,全靠表嬸悉心照料,如今兩個兒子也已教育成人,並且踏上社會,開啓各自的人生夢想。

    聊完家常,我和兩個叔叔按奈不住,便邀約一起去駱氏祖屋看看。駱氏祖屋始建於清朝時期,歷經百年風雨,村裏人多次修葺,時至今日,依然保持着相對完好的格局。祖屋坐北朝南,青色琉璃瓦片覆蓋其上,四周牆壁都是用土牆壘砌而成,厚重堅實,屋頂高大,連廊通達,格局規整,內檐之間並未完全封閉,而是採用“漏空”的做法,一來採光,二來通風,置身其中立刻會有一種清爽之感。

    聽大叔回憶,早年我的太公是個秀才,腦筋靈活,精通記賬和算術,靠自身多年的努力置了這塊土地,慢慢積累纔有了這份家業。當時由於家境貧寒,太公常常省喫儉用,爲了讓家人喫上一頓肉,往往需要用多年積攢的銀兩去集市買菜。有一次碰巧遇上一位賣肉的,他滿臉一橫,瞥了太公一眼,看太公一副窮酸樣,肯定不會跟自己買肉,便戲謔太公說:“我這裏的肉分三六九等,上好的肉十文錢一斤,下等的肉一文錢一斤,你如果能買下等肉,我就把這裏的肉全部一文錢賣給你”。太公二話沒說,全部買下了。那賣肉的自恃清高,看不起人,沒想到這下自己把自己給套進去了,真是應了那句話“不要瞧不起任何人!你瞧不起別人的時候,別人可能更瞧不起你,只不過別人不暴露出來,不和你計較!”

    西邊廂房便是祖父一家人居住過的地方了,從外面看上去,空間格外狹小,而且廚房、臥室都集中在一起,煮好的飯菜還得端出房外過道,用一個圍欄隔成“餐廳”,一家人就在這樣一個擁擠的過道用餐。祖父生活的那個時代正值國內戰亂動盪,他早年參加東江縱隊,一生坎坷艱辛,家裏的幾個兄長有的隨國名黨軍隊遠赴臺灣,有的參加中國遠征軍,均無一人生還。新中國成立後,駱氏祖屋曾被授予“光榮家屬”和“反動家屬”兩塊牌匾,在那個戰亂的歲月,又有誰能體會“雙重榮譽”箇中的心酸呢?

    東昇叔家的喬遷之宴,親人的短暫重逢,在觥籌交錯之間,在暢敘親情之際,讓我深深感受到駱氏血脈永不停息的流淌與播灑。我堅信,它還會繼續在世界的其他各個角落生根發芽、遠播四方,永久傳遞着一代代的親情與關愛。

    駱氏祖屋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後世子孫領悟祖輩情懷、傳承家風祖訓的載體。歷史不會重來,故人不再重現,但我們依然可以想象當年祖輩們的辛勤耕耘和含辛茹苦,這種精神和品質值得我們一代代人永遠發揚和傳承下去。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