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截然相反的母女和諧相處——增強自體感

小冉的女兒本我“乙木”,喜歡把東西擺放的到處都是。“辛金”的小冉一直習慣性的幫助女兒整理房間。

女兒進入青春期後,開始反對媽媽整理自己的物品:“我不在公共空間亂放東西,但是我的房間也不要再幫我打掃了。”

某個週末,小冉在家打掃衛生,看女兒的房間實在是太亂,便建議和女兒一起收拾下。

“您不用管我的房間,東西散亂着擺放,我找起來反而方便。”女兒迴應。

可是小冉認爲房間太亂影響感受和心情,便多說了兩句。女兒有些不悅:“又不折騰別的地方,我自己的房間自己做主,我認爲不需要收拾。”

小冉停頓片刻,有些生氣地說:“即使東西展開來放,也應該有一定規律纔好找,這亂糟糟的,我看着極其不舒服。建議你有時間整理一下。”

爭論過後,女兒依然我行我素,小冉也沒有再強迫她去收拾。

面對媽媽的不滿和干涉,女兒稍有不悅是正常的,不願意接納和改變的態度也是真實的。她沒有刻意去迎合媽媽,而是略帶強硬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面對女兒房間的雜亂和不聽取建議的態度,小冉生氣並表達出情緒也是正常的。但她最終選擇了一個成年人應有的姿態:接受了建議不被採納的事實,同時也接納了女兒喜歡的生活習慣。

表面看來,最終的結果是誰也沒有妥協,一切維持了原狀,爭論毫無意義。但仔細想來,小冉和女兒都充分表達了自己,也尊重了對方的習慣。

她們在關係中處於對抗的當下,沒有委屈自己,更沒有逼迫對方妥協,而是真誠地表達自己,坦然的接納對方,這是一個增強“自體感”的奇妙過程, 可以讓彼此處於一種相對穩定、真實的放鬆狀態。

增強自體感,是尋找“本我”訴求和存在感的過程。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必然帶有對其言行的“剋制”,但克的過程要尊重孩子“自體”的感受,適度約束、引導和修正。

畢竟,不同個體之間的認知存在很大差異。

就像小冉母女,辛金的媽媽認爲環境要整潔,物品擺放要有規律,畢竟辛金的凝練要在生活細節中得到體現;

而乙木的女兒天然喜歡把周圍空間擺滿物品,“佔地盤”爲自己帶來深深的滿足感,畢竟乙木的佔有慾要找到合適的出口才能得到抒解。

從個體的需求看,兩人都沒有問題,只是相互之間不能完全認同而已。所以我們學會表達自己的同時,一定要學會接納差異。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