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流水賬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國慶假期第五天。天微晴,冷。

小朋友上學了。屬於我和凌先森的假期就開始啦!

難得睡個懶覺,10點半起牀!收拾收拾,和媽媽約好了今天要去老家看望姑媽和舅舅。

專門走老路返回。那是我童年“進城”的必經之路。二十年多年前曾經是“晴天滿臉土,雨天一腳泥”的“水泥路”,留下了我幾多痛苦回憶;隨着時代發展,且不說路是平坦寬闊的,途徑紅旗街道穆將王附近,高層樓房早已撥地而起!想當年,這兒是我們回家的中轉站,從西安城坐8路車到這兒下車,要回長安老家,就沒有公交車了,必須坐那種農用車改裝而成的“蹦蹦車”。用紅藍彩條帆布撐起車廂,車廂內相對釘兩條木板,就是乘客的座椅了,擠一下能坐12個人左右,有些膽大又着急回家的小夥子,會直接站在車後方,踩着腳底橫樑,手抓上方橫樑。也許是因爲路不好,行駛起來車好像在“蹦蹦跳跳” “蹦蹦車”的名字或許就是這樣來的吧。

往事不堪回首,早已成爲歷史。如今的大馬路如城市的觸角,早已延伸到昔日每一個鄉村,私家車,也幾乎是農村非常普遍的存在了。

車一路開,我一路和媽媽唸叨着那些過去的事情,一邊看着沿途風景。新農村建設在我們長安地段上還是很有特色的:每個村口都有灰瓦白牆建築風格的山牆,上面有醒目的行書紅色村名,頗有幾分復古的關中風情;村子外圍有低矮的鏤空磚牆,有各種好看的造型,車速有些快,我沒來得及拍照;每個村子的村委會前面都有廣場、亭子、健身器材,老人們在亭子下坐着聊天,孩子們在廣場上玩耍……這和我小時候只能在打麥場上瘋玩的時光真是不能同日而語啦!真好!

先是到郭村,看望獨居的大姑媽。這個“郭村”好奇怪,村裏人不姓郭,都姓陳。不知道爲啥。姑媽70多了,一個人住在老院子裏,進去我們都覺得冷,於是勸說她過一陣兒天冷了去城裏二兒子那裏過冬,那兒有暖氣,姑媽說她捨不得她種的菜。唉,老年人的固執,有時不可理喻,到天冷了再勸吧!

隨後我們到了不遠處咀頭村的舅舅家。舅舅去年秋天做了膀胱癌手術,恢復的還可以,和女兒、女婿以及兩個孫子住在一起。相比姑媽家,舅舅家條件好得多,房子蓋的好,裝修也很不錯,空調、熱水器等一應俱全,屋後有魚塘,屋前還有一大間門面房出租着。這也都是因爲表姐夫很能幹,作爲從陝北到這裏的上門女婿,能喫苦,人實誠,善交朋友,在河裏承包了砂石站,經濟還不錯。果然不管城鄉里外,經濟基礎永遠決定上層建築啊!掙錢是硬道理!

午飯姐夫請我們在對門吃了農家鐵鍋燉,熱氣騰騰的羊肉、雞肉在鍋裏翻騰,麻辣鮮香,在這樣一個蕭瑟寒冷的天氣裏,合適的很!

飯後媽媽說要去不遠處的沐浴溝看看,說聽同學羣說那兒有菊花展。於是我們告別舅舅一家,驅車去了沐浴溝。路倒不遠,地方不好找,問了幾個人,都說不知道。也難怪,最終我們才發現是在一個名爲“野趣成長田園”的園子裏,進去轉了轉,並沒有想象中的奼紫嫣紅、芬芳滿園———原來因爲要收門票,菊花都擺的很遠。我們看了看雨後泥濘的園子,果斷放棄了付費看菊花的念頭,驅車回家。

返程的路上又經過了我的母校——長安九中。當年也算是不錯的學校,現在據說“非常爛”,看來中學教育“民強公弱”已是普遍現象,只能祈禱藉着西安教育改革的契機,母校也早日復興吧!

兜兜轉轉一天,此時終於躺在家裏溫暖的被窩裏,真香!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呀,哈哈!老家是故鄉,是情懷所在;當下的家纔是生活的港灣,溫暖的王國。

亂七八糟敲了這麼多字,感覺像一篇不太合格的流水賬。可是這是我簡書寫作第192天的作品,不想改了,就這樣吧!哈哈!

附幾張路邊的花草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