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本學生:我們不是沒努力過

1.

第一次知道這本書是在正午故事的公衆號上讀到的節選片段,讀完之後有如當頭一棒,一個個赤裸裸的現實故事讓我徹底認清了生活的現狀,開始重新考慮自己對人生的規劃和思考。或許自己處於那樣的階層,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更容易產生強烈的共鳴,好像自己就是裏面的一員,只是名字不同而已,連原生家庭、學習經歷、人生態度,都極其相似。我們常常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心疼裏面的何文秀,心疼裏面的陳雪,就像心疼現在的自己。

我從來沒有在短短几個小時之內看完一本書,還如此刻骨銘心,我好像看了一部文字版的人生紀錄片,就如《出路》一樣,看後是無盡的壓抑和絕望,因爲我知道不管是書裏的故事還是紀錄片裏的故事,都真實發生在生活裏,甚至是自己過去經歷以及未來所要經歷的種種。正因爲它的真實生活性,才更讓我認清現實的殘酷,這樣的故事比經歷社會毒打來的更直接,更尖銳。

故事裏有很多相同的女孩,她們普通、沉默、敏感、自卑、努力、上進,她們身上有着共同的特性,在不起眼的世界裏和自己較勁,默默和世界對抗。我心疼他們也憐愛他們,在讀他們的故事時我感同身受到落淚,同時也在反思自己該何去何從。除了自己是專科生,其他一切都和裏面的人物極其相似,相同的專業,相同的理想,相同的人生觀,像讀另一個自己。

2.

本想復讀考更好大學的何文秀從本科復讀到了專科,她在《我的大一》中寫道:少年得志大不幸,葬送我的年少輕狂的大一生活,鞭策着我努力向前,我亦相信前路更精彩。大一的她還相信前路精彩,大三畢業頻繁失業找工作的她跟老師說道:最近,找工作找得很累,才發現,原來“安穩”對於一個女孩子來說有多重要,剛畢業還很有拼勁地想着出人頭地,現在只想找一份一個月有四五天假放、有點收入有點時間的工作,還想找個男朋友拍拍拖就這樣結婚生孩子,平凡的生活下去。這樣明顯的對比,把一個人在現實面前的脆弱體現的淋漓盡致,每一個不願意像現實妥協的人,心裏都曾裝着一個自己的理想世界,然而當面臨生存,我們又不得不安慰自己後者不失爲一種穩妥的生活方式。

從小被成功學的人物故事薰陶,小時候的我也誤以爲長大後的自己也可以像勵志書裏的某個名人一樣,會有貴人相助,會有命運的轉折。畢業後找工作才發現自己普通到像個工具人。小時候看到父母整日爲生活操勞,心想長大後一定不能像他們一樣爲生活所累,自己工作後才發現如果不努力,可能連父母創造的生活條件都達不到,每月被花唄支配的生活和精打細算的父母有什麼區別。

和不妥協的何文秀一樣,翻開自己大一的日記本,充滿了詩和遠方,與未來更廣闊的世界,再到大三找工作日記裏撲面而來的是一陣壓抑和迷茫的氣息,這是生活不可逃脫的現實。師範畢業的我,沒有像班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考編,而是遵從內心選擇去了喜歡的城市,不痛不癢的過了兩年。一開始我很不理解爲什麼所有人都甘願一畢業就考編做一眼望到頭的工作。自己本來就來自小縣城,可不想一畢業就回去。

第一年還無憂無慮,第二年一個人在大城市的孤獨感和不安感便如潮水般湧來,我開始焦慮並清楚的知道自己一個人是無法在這裏立足的,最穩妥的打算只能是回家考編。雖然我並不想這麼年輕就進體制,但時間不會等人。半年裏,我經常在半夜裏糾結要不要回老家,我承認我貪戀着大城市豐富的娛樂活動,我也想和這裏的每個人一樣享受着城市資源,可是我沒有耗得起的資本。縱然我知道考上編之後我也不開心,但“安穩”足夠安慰人。

3.

家境普通不願向現實妥協的陳雪和我有如出一轍的相似經歷。中文出身的她不願意寫太過商業的公司文案,在教育機構看透了行業的醜陋後,感受到了理想和現實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她不願意強迫學生報班,也不認同教育機構的輪番轟炸,她只是想單純的做個老師,這個工作卻讓她兼職“銷售”。她說,她以後如果有了孩子,絕對不讓她的孩子報班。

畢業後我在機構呆了兩年,說過同樣的話,也和她一樣對這樣的行業深惡痛絕。我們常說幹一行恨一行,大概是看過了那個行業最黑暗的角落。家長像上帝一樣捧在手心裏,回覆他們的消息都要思前想後,學生並不真正把機構裏的老師當老師,他們也知道自己是拿錢來學的,雖然大多孩子都是被逼着來的,不想來的時候還誣陷一下老師,說這個老師對自己不好。在機構裏,不是教育,而是服務,這嚴重不符合我對教師職業的認知,最終逃離了教培行業,乖乖回老家考編。

4.

讀路遙的《人生》時,同情又心疼高加林的人生。路遙用了一句話描述他:他儘管是個理想主義者,但在具體問題上又很現實。我覺得像在說自己,我常調侃說自己是傳統的理想主義者,其實是心存僥倖,想做一個理想主義,可生活從來都不是理想主義,更何況是處於最底層的自己。黃燈老師在闡述這些同學的經歷時表達的觀點和《人生》裏的這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一個人應該有理想,甚至應該有幻想,但他千萬不能拋開現實生活,去盲目追求實際上還不能得到的東西。尤其是對於剛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這應該是一個最重要的認識。

當我讀完《我的二本學生》時,才深刻理解這句話。曾經的自己也好高騖遠過,也年少輕狂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仍不肯選擇那條熱鬧擁擠的大路,拿朋友形容自己的詞就是:清高孤傲。但轉念一想,我有何資格清高孤傲呢。正如任何抵抗都會有現實的代價我輸不起,我佩服吳志勇一直漂泊的不妥協,而我害怕那樣的結局。正如書中所言:不妥協的結局,落實到個體的生存上,便是看得見的漂泊,和彌散到下一代身上的和他人確定的差距。

5.

這本書裏記錄的故事是中國千千萬萬個普通大學生的成長軌跡,他們與高速發展的社會割裂,仍處於最脆弱的邊緣,也處於不被關注的角落,都默默地與世界對抗,不斷與生活和解着。雖然不乏有突破固化,衝破階層的佼佼者,但大多數人都如螻蟻般活着。書裏有一個學生說,有時想想,還不如一無所知,比較幸福。正處於迷茫期的自己也發出過這樣的感慨,知道的越多,痛苦越多。直到現在我仍然不喜歡一眼望到頭的生活,但經歷了找工作的艱辛,也安慰自己其實當個小學老師也挺好的,而不是當初爲了理想信念選擇教育事業。

也許還是不務實,即使爲了它努力了半年也還是以失敗收場,我仍然不覺得一個編制有那麼高貴。而當我讀到書中黃老師也爲自己的學生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而感到慶幸時,我才意識到家長並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功利,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衣食無憂,安穩生活。這樣的生活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實現的,可我還是很失落,我們兜兜轉轉依然逃脫不了從小根深蒂固的思想牢籠,青春的個性湮沒在了現實的洪流裏,我們都是普通而渺小的存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