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本学生:我们不是没努力过

1.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正午故事的公众号上读到的节选片段,读完之后有如当头一棒,一个个赤裸裸的现实故事让我彻底认清了生活的现状,开始重新考虑自己对人生的规划和思考。或许自己处于那样的阶层,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好像自己就是里面的一员,只是名字不同而已,连原生家庭、学习经历、人生态度,都极其相似。我们常常说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心疼里面的何文秀,心疼里面的陈雪,就像心疼现在的自己。

我从来没有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看完一本书,还如此刻骨铭心,我好像看了一部文字版的人生纪录片,就如《出路》一样,看后是无尽的压抑和绝望,因为我知道不管是书里的故事还是纪录片里的故事,都真实发生在生活里,甚至是自己过去经历以及未来所要经历的种种。正因为它的真实生活性,才更让我认清现实的残酷,这样的故事比经历社会毒打来的更直接,更尖锐。

故事里有很多相同的女孩,她们普通、沉默、敏感、自卑、努力、上进,她们身上有着共同的特性,在不起眼的世界里和自己较劲,默默和世界对抗。我心疼他们也怜爱他们,在读他们的故事时我感同身受到落泪,同时也在反思自己该何去何从。除了自己是专科生,其他一切都和里面的人物极其相似,相同的专业,相同的理想,相同的人生观,像读另一个自己。

2.

本想复读考更好大学的何文秀从本科复读到了专科,她在《我的大一》中写道:少年得志大不幸,葬送我的年少轻狂的大一生活,鞭策着我努力向前,我亦相信前路更精彩。大一的她还相信前路精彩,大三毕业频繁失业找工作的她跟老师说道:最近,找工作找得很累,才发现,原来“安稳”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有多重要,刚毕业还很有拼劲地想着出人头地,现在只想找一份一个月有四五天假放、有点收入有点时间的工作,还想找个男朋友拍拍拖就这样结婚生孩子,平凡的生活下去。这样明显的对比,把一个人在现实面前的脆弱体现的淋漓尽致,每一个不愿意像现实妥协的人,心里都曾装着一个自己的理想世界,然而当面临生存,我们又不得不安慰自己后者不失为一种稳妥的生活方式。

从小被成功学的人物故事薰陶,小时候的我也误以为长大后的自己也可以像励志书里的某个名人一样,会有贵人相助,会有命运的转折。毕业后找工作才发现自己普通到像个工具人。小时候看到父母整日为生活操劳,心想长大后一定不能像他们一样为生活所累,自己工作后才发现如果不努力,可能连父母创造的生活条件都达不到,每月被花呗支配的生活和精打细算的父母有什么区别。

和不妥协的何文秀一样,翻开自己大一的日记本,充满了诗和远方,与未来更广阔的世界,再到大三找工作日记里扑面而来的是一阵压抑和迷茫的气息,这是生活不可逃脱的现实。师范毕业的我,没有像班里大多数人一样选择考编,而是遵从内心选择去了喜欢的城市,不痛不痒的过了两年。一开始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所有人都甘愿一毕业就考编做一眼望到头的工作。自己本来就来自小县城,可不想一毕业就回去。

第一年还无忧无虑,第二年一个人在大城市的孤独感和不安感便如潮水般涌来,我开始焦虑并清楚的知道自己一个人是无法在这里立足的,最稳妥的打算只能是回家考编。虽然我并不想这么年轻就进体制,但时间不会等人。半年里,我经常在半夜里纠结要不要回老家,我承认我贪恋着大城市丰富的娱乐活动,我也想和这里的每个人一样享受着城市资源,可是我没有耗得起的资本。纵然我知道考上编之后我也不开心,但“安稳”足够安慰人。

3.

家境普通不愿向现实妥协的陈雪和我有如出一辙的相似经历。中文出身的她不愿意写太过商业的公司文案,在教育机构看透了行业的丑陋后,感受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她不愿意强迫学生报班,也不认同教育机构的轮番轰炸,她只是想单纯的做个老师,这个工作却让她兼职“销售”。她说,她以后如果有了孩子,绝对不让她的孩子报班。

毕业后我在机构呆了两年,说过同样的话,也和她一样对这样的行业深恶痛绝。我们常说干一行恨一行,大概是看过了那个行业最黑暗的角落。家长像上帝一样捧在手心里,回复他们的消息都要思前想后,学生并不真正把机构里的老师当老师,他们也知道自己是拿钱来学的,虽然大多孩子都是被逼着来的,不想来的时候还诬陷一下老师,说这个老师对自己不好。在机构里,不是教育,而是服务,这严重不符合我对教师职业的认知,最终逃离了教培行业,乖乖回老家考编。

4.

读路遥的《人生》时,同情又心疼高加林的人生。路遥用了一句话描述他:他尽管是个理想主义者,但在具体问题上又很现实。我觉得像在说自己,我常调侃说自己是传统的理想主义者,其实是心存侥幸,想做一个理想主义,可生活从来都不是理想主义,更何况是处于最底层的自己。黄灯老师在阐述这些同学的经历时表达的观点和《人生》里的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当我读完《我的二本学生》时,才深刻理解这句话。曾经的自己也好高骛远过,也年少轻狂过,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仍不肯选择那条热闹拥挤的大路,拿朋友形容自己的词就是:清高孤傲。但转念一想,我有何资格清高孤傲呢。正如任何抵抗都会有现实的代价我输不起,我佩服吴志勇一直漂泊的不妥协,而我害怕那样的结局。正如书中所言:不妥协的结局,落实到个体的生存上,便是看得见的漂泊,和弥散到下一代身上的和他人确定的差距。

5.

这本书里记录的故事是中国千千万万个普通大学生的成长轨迹,他们与高速发展的社会割裂,仍处于最脆弱的边缘,也处于不被关注的角落,都默默地与世界对抗,不断与生活和解着。虽然不乏有突破固化,冲破阶层的佼佼者,但大多数人都如蝼蚁般活着。书里有一个学生说,有时想想,还不如一无所知,比较幸福。正处于迷茫期的自己也发出过这样的感慨,知道的越多,痛苦越多。直到现在我仍然不喜欢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但经历了找工作的艰辛,也安慰自己其实当个小学老师也挺好的,而不是当初为了理想信念选择教育事业。

也许还是不务实,即使为了它努力了半年也还是以失败收场,我仍然不觉得一个编制有那么高贵。而当我读到书中黄老师也为自己的学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感到庆幸时,我才意识到家长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功利,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衣食无忧,安稳生活。这样的生活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实现的,可我还是很失落,我们兜兜转转依然逃脱不了从小根深蒂固的思想牢笼,青春的个性湮没在了现实的洪流里,我们都是普通而渺小的存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