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镇“九之碑”

龙游县湖镇有舍利塔,铁面御史赵抃曾为舍利塔撰《龙游县新修舍利塔院记》,并由京兆慎东美书,立碑于舍利塔下。因碑中的九个“之”字各异,故世人亦称此碑为“九之碑”。

后来,碑下落不明,直至清嘉庆间,湖镇江氏族人于白革湖中将碑捞出,碑已断为三载,后人称“三截碑”。清光绪间姜观海有诗“残碑三片石,野寺一声钟。”诗中“三片石”指的是“三截碑”,野寺指的是舍利塔院。

如今“三截碑”又不知下落,幸有衢州市博物馆、龙游县博物馆和北乡叶君藏“三截碑”碑拓各一幅。《龙游县新修舍利塔院记》文于三《府志》、两旧志、民国《龙游县志》均有载。现将“三截碑”拓片与明万历成都知府詹思谦刊本所刊《赵清献公集》及各志所录比对,略有异同,辩之。

碑之名

詹思谦刊本《赵清献公集》,赵抃所撰文题为《龙游县新修舍利塔院记》,三《府志》、两旧志、民国《龙游县志》也均以此题录之。据碑拓可见,此碑已断三截。衢州市博物馆与叶君所藏碑拓有碑额,碑额高33厘米,宽84厘米,左右两边为对称缠枝纹饰点缀,斜肩,中有篆书“新修舍利塔记”六字。衢州市博物馆碑拓总长172厘米(有误),宽91厘米。叶君所藏碑拓为挂轴,内芯长196厘米,宽84厘米;总长267厘米,总宽104厘米;龙游县博物馆所藏碑拓无碑额,碑拓长163厘米,宽90厘米。由此可推断,此碑长196~200厘米,宽84~92厘米。

碑拓右起第一纵行(以下称行),顶格起“大宋衢州龙游县白革湖新修舍利塔院记”十七字。故《赵清献公集》所载《龙游县新修舍利塔院记》全名应为:大宋衢州龙游县白革湖新修舍利塔院记。

那碑额上为何书“新修舍利塔记”六字呢?

这涉及赵抃的另一篇“铭”。《赵清献公集》载入赵抃的另一篇杂文《新建舍利塔铭》。《赵清献公集》所载“铭”题与《新建舍利塔铭》碑拓题一致。从衢州市博物馆另藏有的一幅《新建舍利塔铭》碑拓可知,此“铭”刻于“大宋衢州龙游县白革湖新修舍利塔院记”碑碑阴,两幅拓片裂纹一致,同在“三截碑”上。由此可知,此碑正面为“大宋衢州龙游县白革湖新修舍利塔院记”,背面为“新建舍利塔铭”。

碑之文

“大宋衢州龙游县白革湖新修舍利塔院记”碑拓中共十五行,行四十二字。正文:

夫源已深,日加浚;根已固,月加倍。彼培浚千万人,一二人焉将堙筑拔绝,俾派涸枝槁,闭窒颠踣,吾不识其为可也。浮图氏法,始汉明帝时入中国,荧荧乎魏、晋,煌煌乎宋、齐,恒赫炽炎乎梁、陈、周、隋之间。王公卿士,上焉而倡导;豪贾大姓,下焉而服从,父提子手,不释不归;兄诏弟耳,不佛不师。货贝玉帛,怿乐弃施;肤发肢体,无所受吝。州供里养,家擎户跽。析利益,怖罪苦,心诚力勤,一以宗乎其教,如趋市然。故金璧丹刻,制拟王者,不为之僭;炎而凉,寒而燠,钟鼓而食,不为之泰。唐高祖念其如是也,用傅亦益兵蕃生术。武德中,将持断力行,会建成之变,禅代已书于中道。明皇开元初,宰相姚崇籍其徒无状者,发男女二万人。武宗听罗浮道士议,会昌五年,诏坏寺招提兰若合四万四千,还其人二十六万。宣宗即位,愤道士议者,戮于市数人,遂复成树。逮巢贼兵火,五代乱离,既涸而浮,即窒而流,既槁而荣,既踣而兴,其故何哉?源素深,根素固也。国朝四圣,垂八十年,又日浚而月培之。今四海九州,其居、其人之数,复不减于会昌前。於乎其盛矣乎!虽所谓一二人焉,其亦如之何哉?古太末之地,有舍利塔院,年祀弥远,栋败梁仆。邑人江延厚遽新其废,建释迦殿与其像,崇崇耽耽,轮奂繁靡。因而增葺之,曰法堂,曰方丈,曰门,曰廊,曰官院,无虑用四百万钱。起明道二年九月九日,讫庆历四年六月十九日,院成明年十月十二日,始为记。嘉祐壬寅春三月景寅,京兆慎东美书。


碑记大意是,佛教传入中国,始于汉明帝,历经魏、晋、宋、齐、梁、陈、周、隋,兴衰之间,只因佛法“源素深,根素固”。大宋国朝,百姓安居乐业,怎么会没有以前繁盛呢?古太末之地,有舍利塔院,只是年代久远,已残败不堪。有乡人江延厚,建释迦殿与其像,有法堂、方丈、门、廊和官院,花费四百万钱修之。

碑记右起第二行,题款:“承奉郎、守秘书丞、会稽赵抃撰”十二字。舍利塔院新修起始时间为1033年9月9日,竣工时间为1044年6月19日,历时11年,其落成时间与龙游城始创文宣王殿(孔庙)是同一年。赵抃撰《大宋衢州龙游县白革湖新修舍利塔院记》时间为1045年10月12日。

从赵抃年谱看,宋庆历元年(1041),赵抃升宜州宣判。庆历三年(1043),继母越国太夫人逝,赵抃在墓地旁筑庐守孝三年,一起守孝的还有其弟赵拊。嘉靖《府志》载:“抃丧母,与弟拊庐三年。今过勖牓其里曰孝悌,筑坊立表。”守孝结束后,赵抃起泰州海陵知县。那么,赵抃撰《大宋衢州龙游县白革湖新修舍利塔院记》时应在衢守孝期间,或为乡人江延厚所邀,也或为龙游县令丁璹所请。赵抃为西安人,其曰会稽者,当为沿用旧郡名称。

碑记末款题:“嘉祐壬寅春三月景寅,京兆慎东美书。”嘉祐壬寅年,是1062年,也就是说,慎东美作书时,已是赵抃撰《大宋衢州龙游县白革湖新修舍利塔院记》的十七年后。

慎东美,名伯筠,字东美,西安人,豪于诗,是宋朝著名狂士、画家。《赵清献公集》之《龙游县新修舍利塔院记》中载的是慎东莱,即慎东美,“莱”字属笔误。余绍宋按:“尝为韩琦所荐,与林逋俱至师。有《东美诗集》,未知何故不署名而书号,且称京兆人。”

碑记左第一行,上款:“县令丁璹,监茶盐酒祝武继忠,尉兼簿谭执古”,余绍宋据此将丁璹、谭执古补录至《龙游县志》宋代职官表中。

“监茶盐酒祝”是宋代管理茶、盐、酒的监当官,如监酒税,官府就设立集中酿酒场所,官造官卖或置办酿酒器具,民众若自带粮食前来酿酒,官府可收取一定费用。从苏辙的《东轩记》可知,监盐酒税的职权包含了卖盐、卖酒、征收商税三种。而北宋时的龙游不止监盐酒税,还包括茶,这应该与当地产茶及衢江的水路有关,而湖镇是最繁华的商埠之一。

碑记左第一行,下款:“囗囗男囗重立,金华刘经刻。重立者为谁因字小且不清无法辨认。后刻者为刘经。另在碑阴《新建舍利塔铭》碑拓中,左第一行下款:“彭城刘经刻”,可见,碑正、背面均为刘经刻。刘经为彭城刘氏,金华人。

碑阴《新建舍利塔铭》拓片,右起第一行顶格“新建舍利塔铭”六字,右起第二行中起“右司谏赵抃撰”六字,右起第三行“京兆慎东美书”六字,正文:

修身治心,得佛之深;清净慈智,乃佛之事;

相好颙颙,金碧穹穹;虽曰外饰,俾人内恭;

斯庙有塔,是瞻是崇;完坚勿隳,永焉无穷;

嘉祐三祀,素秋之季;建者江氏,铭以为识。

“嘉祐三祀,素秋之季。”时间为嘉佑三年(1058年)秋。《新建舍利塔铭》碑拓与明万历壬子《龙游志》记载有别,两旧志是将记与铭合二为一,且铭后的时间是“嘉祐二祀”。詹思谦刊本《赵清献公集》将记与铭各分篇。余绍宋在《龙游县志》之《新建舍利塔铭》按:“两旧志连载,记后而加铭曰二字,殊不合。盖铭词明言嘉祐三年季秋所作,是后于作记十三年也。”民国《衢县志》卷二十九揖录,题作《大宋衢州龙游县白革湖新修舍利塔院记》并注云:记文照原碑,无铭;铭依《清献集补》。

综上,赵抃所撰的应为两文,且时间上相距十三年之久,书者仍为慎东美。

《新建舍利塔铭》碑拓左第一行上款:“七祀季春甲戍江达立”。“七祀”指的是嘉祐七年,即1062年,这与慎东美为《大宋衢州龙游县白革湖新修舍利塔院记》作书时间是一致的,并且书后于当月立碑。立者江达是否即为江延厚仍需另考。

嘉祐元年(1056),赵抃出知睦州;嘉祐三年(1058),移梓州路转运使,改益州;嘉祐五年(1060),赵抃召为右司谏;嘉祐六年(1061),出知虔州。嘉祐七年(1062),召为御史知杂事。慎东美书《新建舍利塔铭》时以“右司谏”冠之也是吻合的。

拓之时

衢州市博物馆、龙游县博物馆和北乡叶君所藏碑拓均源于“三截碑”,三拓片上限不早于嘉庆年间。细比对三拓片,衢州市博物馆、龙游县博物馆所拓碑裂纹基本一致,年代更为接近。而叶君所藏拓片新增数道裂纹,个别字甚至磨灭。现摘记如下:

1.碑额:新修舍利塔记,其中“新、修、舍”三字出现裂纹,“舍”字更明显。

2.右起第一行:“白”字中间从左至右裂纹贯穿,“新”字顶部从左至右裂纹贯穿,“革”模糊不清。

3.右起第六至第七行:自碑额起,从“新”开始由上至下,出现小裂纹,止于第一横断处。第六行“供、擎、祈、怖、心”字左侧均有小裂。第七行“不”字左上侧有裂。

4.第九行:“十”字下方有裂。

5.第十行:“既”字有残,“踣”字已失,“而”字不清。“兴”字上端有贯穿裂纹。

6.左起第三行:“繁”字下端有残。

据此推断,叶君所藏《大宋衢州龙游县白革湖新修舍利塔院记》碑拓卷轴应晚于衢州市博物馆和龙游县博物馆所藏拓片。衢州市博物馆、龙游县博物馆所藏拓片约拓于清晚期,而叶君所藏拓片则拓于民国时期,并且根据其裂纹,可命名为“白”字版《大宋衢州龙游县白革湖新修舍利塔院记》拓本。

九“之


















2020年10月8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