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進士手札賞析

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如今,進士手札,留存甚少。前不久,得晚清進士王學華手札一幅,共賞。

此札爲一紅紙長卷,寬25釐米,長54釐米;豎行,朱絲欄,共25行。文如下:

恭和

補帆夫子癸酉福建文閣監臨即事原韻四首

捧到雲章正換年,恍聞廣樂奏鈞天。(注:除夕前三日,區海峯太史自閩回蒙寄示《三山同聲集》)

吟壇偶爾攄懷寄,藝苑爭傳快觀先。

欲爲文場除積弊,又從瑣院證前緣。

此邦理學淵源地,待選楩枏貢日邊。

民生史治切勤求,旌節遙移典大州。

百廢振興懷舊澤,(注:夫子蒞粵藩三載,設立規條,人懷其澤。)六條封奏屹中流。(注夫子去年在閩條陳時政六事)

學能致用方爲貴,(注:夫子於閩建致用堂以課士)德至難忘久愈留。(注:粵中人士稱頌不忘)

粵嶠閩天輝映處,得人文武效先收。(注:謂辛未文武兩狀元)

梅花預植十三株,遠大相期世德俱。(注:夫子於粵創應元書院課諸孝廉建十三本梅花書屋,蓋以先世樓以先生期多士也。)

操鑑量才胸有尺,(注:一時所取皆積學士,辛未成進士者九人。)抱慚記事智無珠。(注:札委學華以監院事司出入稽查等件。)

鞠人豈惜千金費,(注:膏夥歲費千餘金,公車盤費爲數尤鉅。)守職常懷一得愚。(注:華與董事陳古樵悉心經理,夫子時賜函嘉勵。)

紅杏滿林春色好,(注:院內有紅杏山房,粵中所希,特植之成陰也。)更看聊袂從蓬壺。

棘闈辛苦歷名場,一顧承恩濫濟滄。(注:華七試省闈,每厄於房薦一試禮部,己未出師門下,感遇尤深。)

親在羊城情戀粵,遊經雁塔蹟懷唐。(注:華分發甘肅,道經長安,曾一登雁塔,後以親老改宣教授。)

菲材終愧師難報,薄宦唯期士有章。

翹盼兼圻重蒞此,宏猷樂育再登堂。(注:應元書院講堂爲樂育堂)

恭求

鈞誨

受業王學華呈稿

王學華,廣東高要人,咸豐九年己未科進士,曾任應元書院監院,此長卷手札即爲王氏與其師王凱泰唱和之作。王凱泰,字補帆,於廣東創應元書院,曾任廣東布政使,福建巡撫等職。

同治初年,王凱泰來粵任布政使,他素精風鑑術,嘗語人云,廣東山明水秀,靈氣所鍾,應有旺盛的文風。但發跡爲狀元者,只得莊有茶、林召棠二人,顯是山川之靈,已經泄氣所致。於是向粵省豪紳遊說,並願盡力來改善廣東的風水。衆紳附和其詞,紛紛捐款。王氏於是擇定粵秀山之麓建立一間書院,以應元命名,其意即得山川之感應,再多出狀元之謂。書院建成後,以爲舉子肄業之所。院內還建有奎文閣,崇祀文昌,王氏並親書楹聯一對,聯雲:“三臺奎耀臨南極,八座文星拱北辰”。至同治十一年間,順德梁耀樞(字斗南)以進士廷對第一,成爲廣東第三個狀元。

樂育堂曾有王凱泰題款:

築室兆佳名,看九轉成丹,早登絕頂;

論文依勝地,願百川學海,共溯傳心。

王學華手札時間作於同治癸酉十二年(1873),手札寄詩四首,詩中所記之事均與師王凱泰相關,或言及文采,或言及吏治,或言及建院,或言及樂育。林林總總,其師王凱泰創應元書院之功,王學華感恩之情在詩中表露無遺。

兩年前,如見古人也曾得到餘恩鑅寄與王凱泰一通兩頁手札。此札於同治庚午九年(1870年)所作,比王學華手札早三年。落款:庚午曾繪摺扇一柄蒙公賞收,屬吏餘恩鑅叩呈。左上印:鏡波;左下印:恩鑅和印。手札兩頁均爲“浣雪齋”制箋,但前頁是紅紙,後頁爲淺黃紙。時間上正是餘恩鑅在海陽知縣任內。文見下:

補帆中丞恩憲大人,寄示文闈即事暨述職留別詩敬步元韻請誨政

襜帷暫駐只三年,七閩居然別一天。

惠雨恩如時雨重,文星光借福星先。

科場整頓期無弊,士子栽培幸有緣。

料得公車齊北上,口碑傳到五雲邊。

人生知足自無求,豈必輶軒遍九州。

即此旌旗清外海,依然砥柱鎮中流。

瞻來北闕常依戀,攀住南轅盡挽留。

非但還珠緣再結,此間望到宿雲收。

梅花手植十三株,樹得人還與木俱。

致用用真儀作羽,應元元果頷探珠(注:辛未順德梁得殿撰)

事期有濟多如願,誠在無欺每若愚(注:公生平以不欺自勵)

好似棠陰隨處愛,頌詩寫盡墨盈壺。

癸庚兩度闢文場,莫附鵷鸞共濟蹌。

知己似公猶繾綣,屬員如我竟頹唐。

自慙蟬寂難成調,聊當驪歌急就章。

幾部新書一卷石,復圖尺幅寄華堂。




此札全篇爲七律長詩,詩中言及內容與王學華詩大體同。餘恩鑅、王學華手札及詩在現存史料中均爲第一次發現。兩人書法上乘,讓人眼前一亮,愛不釋手,可以說是件極有史料價值的書法作品。

2021年8月14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