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道”是什麼樣子--禪解道德經19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爲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上面二章是講五欲與幻想對人生的傷害。人類在追求各種“覺”,各種“覺”必然會造成其傷害。那麼,人類不幻想,不追求各種“覺”,生活還有什麼意義,生存還有什麼價值?

這一章則反面闡述,講那個“無”,人類的一切,要依託那個“無”,則能在各種“覺”中不迷失,在各種幻想中保持一份超脫與清醒。說來說去,還是前面講的以無觀有,以有觀無,空假中三觀,中道而行。

那個“無”,前面幾章有反覆的描述,總之一句話,是佛教說的“不可思異”,超出人類的思維。視之不見、無色也。聽之不聞,無聲也。搏之不得、無相也。其上不皦。其下不昧。超出明與暗的境界了。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超出空間的概念了。能知古始。超出時間的概念了。

所以說,這個“無”,根本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

而這個“無”是根本,我們的一切“有”脫離不了這個東西,是謂道紀。我們只能知道這個“無”,遵循這個“道紀”,纔不會迷失在“有”中,纔不會出現上二章講的“五色令人目盲。”、“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這些現象,纔會活出超脫與清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