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迎合,后引导


在“梁品”中听到老师一句特别有意思的话。“一切交流的本质都是先迎合,后引导。”仔细玩味其中的深意,实在非常佩服梁老师的智慧和高度概括能力。最近一直在听他的这档节目。喜欢他采访各路大咖时的精彩解读,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谈笑有鸿儒”。老师自称是一个喜欢聊天的人,我觉得他不仅是喜欢,而且非常擅长。也许是高人遇到多了,加上自己的精进努力,才让他有今天的成功。最难得的是成功后仍有的那种低调和谦卑,让梁老师永远抱着学生的心态在生命中不断成长……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于彼此之间的认同感,通常我们会对同频的人比较有好感。即便接受性格不同的朋友,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求同存异,或者直接将两人的不同搁置,只取喜欢的部分交集,毕竟我们不需要24小时永远跟一个人在一起,就算生活同在一个屋檐下,也可以保留自己独有的思想。观察身边情商高的朋友,都非常懂得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不计较,不试图改变他人,比较圆融。但是在有些关系里,我们可能还是需要一些方法去表述自己的观点,影响别人。

记得以前有位老师常会给我讲道理。因为我们都爱看书,经常会分享看书的体会,交换自己喜欢的书。毕业后很多年,我还会经常带着自己的困惑去请教。因为每一次在给我讲道理前,一定会听到正向的肯定和反馈,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我先有被认同的感觉,所以会比较容易采纳“旁观者清”的建议。今天听到梁冬老师的课,发现正是用了这种“先迎合,后引导”的沟通方式。原来成为高手真的有方法,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学习的地方还很多。

这几年一直在调整自己的心态,慢慢发现如果自己能够让别人舒服,周围的生态环境也会改变。身边有趣的人越来越多,做事也越来越顺,快乐的时光多过了烦恼的日子。以前觉得不喜欢的事就会自动屏蔽,后来发现绕过去的路上还是会出现躲不过去的坑。最好老老实实地修炼自己的能力,等到能够克服困难,什么样的路都不会觉得难走了。

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本能,有时候别人不明白我们觉得对的道理可能因为环境,机缘无法得到这些信息。现在觉得好,就会多多分享,至于别人能不能接受,也不强求。这一点以前经常用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小朋友长大的过程中会有无数次地与我们发生观念冲突和对抗,特别是青春期以后,父母常会为他们的叛逆感到烦恼。孩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成熟,总想去尝试一些新的事物,挑战固有的规则,其实自己也是这么长大的。想明白这点后,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只是我的经验,也许未必适合你。”大概因为这样的姿态,孩子很愿意跟我沟通。所以不要怕“迎合”他们,也许这是“引导”的前奏。学做一个愿意改变自己的人,先尝试接受,再输出自己的观点。无论如何,试试总没有坏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