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写工作日志第35天

坚持写工作日志第35天,越来越顺手,不像刚开始写那样焦灼,觉得自己做了很多无价值的事,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我不再拘泥于形式,不再拘泥于内容,像写文章一样,我手写我心。

我想做任何事都一样,刚开始总有个适应过程。就像写文章,记得一年半前,我只能分享别人的观点,后来大量引用别人的观点,后来少量引用别人的观点,再后来每天能写几百字原创,到现在有时每天能写几千字,最多的时候还可以写1万字啦。甚至有些时候,一篇文章可以不借用任何一任何一句名言。

这就是重复的效果,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任何一件事,坚持得久了,我们就会越来越顺手,我想我还会继续坚持下去。

通过这样的记录,让我养成了动用烂笔头和思考的习惯。我觉得用这句话来概括自己最妥当:时间就像金钱一样,一定要有效管理,一定要真实记录,不然到最后,都不知道浪费到哪里了,当然,我希望把他们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

一开始,我是怕不能完整的记录当天的工作内容,因此每做一件事就记下来。慢慢地,当我不能同时完成很多件事儿的时候,我也把没做的记下来,再后来,我还会把想做的也记下来。

这30多天里,对我来说只是另一种习惯,每天无论多忙都必须做这件事,也从未去想写了之后有什么结果,有什么效果,对我的工作有什么帮助。有时还会想,谁会看呢?

慢慢地,就会发现,自己会看,对有些事表述不清楚,有些话还可以再凝练一点,有些字儿是写错了的。

有时还会多了一种信仰,自己的上司会看到,公司的领导会看到,所以我也会把犯的错误写到日志里,把疑惑写到工作日志里,把建议写到日志里,把需要的帮助写到日志里。也许当我像这样去想的时候,事情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不管怎么说,感谢公司提出的写工作日志这个方案,让我学着每天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思考。

最近每天还是坚持阅读,很喜欢毛姆的另一本书《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他让我学着思考我每天读的是否有价值,我每天写的是否有价值。

对于那些价值不太大的文章,我们要学会跳读,有些无奈的是,其实有些作家的文章,属于精华的只有一小部分,有些作家会很有耐心地给你作很大的铺垫然后才开始讲述故事,而有些作家一定要交代与故事情节无关的场景描写,还有些作家为了挣稿费,故意把篇幅拉长,在故事A中又加入故事B,所以我们要学会甄别,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这样才能有效管理时间。

喜欢就坚持吧,在自己的世界里执着,让今天的自己优于昨天,夜晚的时候可以问心无愧,今天没有把时间浪费掉。

共读《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没有哪一项活动能像读书一样——可能针线活儿除外,但是它只会让人的心灵更加不得安宁——你可以随时开始,随便读多长时间,在有其他事情要忙时又能随时放下。也很少有其他娱乐的开销像读书一样少,公共图书馆和普及版图书都能在不怎么花钱的前提下给人带来快乐。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几乎所有痛苦与不幸。
巴尔扎克擅长记笔记,他不论走到哪里都随身带着笔记本,每当他碰巧遇见可能用得上的东西、脑子里突然蹦出了好点子,或者从他人那里听到了富有启发性的内容,他就会匆匆提笔记下来。只要有可能,他就会去亲自参观故事中提到的场景,有时甚至不惜乘车跑上很远的距离去看他想要描写的一条街道或是一栋房屋。他为笔下人物选择姓名时总是非常谨慎,因为他相信名字应该与人物的性格与外貌相符。
巴尔扎克并不是那种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说什么的作家。他会先写出一份粗略的草稿,然后再进行大幅度的修改与重写,到了把手稿送去印刷的时候,印刷工人甚至会因为改动过多而无法辨认文本的内容。等到校样回到他手里之后,他又会像对待粗略的大纲一样处置它们,不仅往里面添词,还会直接加句;若只是加句也还罢了,他甚至连成段的文章都往里加;加入的段落最终还要变成一个个完整的章节。如此修改过的校样被送去二次排版,收到定稿之后,他还是会再次着手修改,做出更多的变动。全部改完之后他才会同意出版,而出版的前提条件之一便是允许他对未来的版本做出进一步的改动。这种做法的成本相当高昂,他也总是因此和出版商争执不休。

文/何婉仪

2020.10.14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