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慾故靜” ——再讀《資治通鑑》讀書筆記17

“無慾故靜”

——再讀《資治通鑑》讀書筆記17

很多人都覺得現代人活得比過去的人浮躁了,很多人都說社會浮華,爲什麼呢?與現在的人慾望太多的原因吧,慾望多心就亂了。

就拿學習這件事來說吧。“古之學者爲己,今之學者爲人。”古代的人從小就能夠刻苦訓練學習基本功,練的也是不浮躁的心氣。“對尊長,勿現能。”在古代要求小孩子是不能夠在學無所成的時候展示自己的,可是現在是怎樣的狀況呢?什麼東西剛剛開始學習,就慌着展示,忙着去參加各種比賽。再加上網絡助力,很多孩子在家長軍團的幫助下,比賽後就會獲得這樣或者那樣的稱號,導致孩子的爲學之心也開始浮躁起來。不知道家長是否想過這會不會拔苗助長呢?諸葛亮說:“學須靜也。”“寧靜致遠。”這些詞大家都耳熟能詳,可是又有幾人能夠真正做到呢?在功利的推動下,什麼都求快、求速成,什麼寫字速成班、作文速成班等,與古代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入木三分”、“鐵硯磨穿”等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豐富的物質生活也使現代一部分人失去了自我發展的志向,所謂“淡泊明志”,只有遠離名與利 ,纔會有明晰的志向。但是現在已經把名與利的追逐作爲自己的志向,而並非把爲學、爲人作爲自己修煉的目標。“可貴,可賤,可履虎尾而不咥,可乘高墉而設凖,居震世之功,而不愧於屋漏。無他,無慾故靜。”這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人生狀態。只有這樣,“皎然白其志於天下,流俗不能移,妻子不能亂。”可現在又有多少人把自己陷在了流俗中呢?因爲忙於應酬,無暇讀書學習;因爲忙於應酬,飲食無度、作息無常而傷害自己的身體,爲了一己之私而忘記原則的也大有人在。“無欲則剛。”“無故則靜。”人不是要沒有欲,關鍵是要有怎樣的“欲”。朱熹所謂的“存天理,滅人慾”大致講的也就是這個意思吧。

“惟淡與靜,以養廉恥之心,以明取捨之節,純一於天性。”只有“淡泊”與“寧靜”才能夠讓我們的心“純一於天性”,好好地做回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