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的心》读后感 一、作者简介 二、内容概述 三、读后感悟 四、延伸内容

一、作者简介

约瑟夫·特奥多·康拉德,英籍波兰作家。康拉德本是一名波兰人,姓克尔泽尼奥夫斯基,1857年12月3日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别尔季切夫。其父是当地一位具有爱国思想的地主,爱好文学,写过诗歌和戏剧,翻译过狄更斯、莎士比亚、雨果等诸位名家的作品。殷实的家庭,让康拉德在上流社会度过了幸福的童年生活,同时也助他培养了文学兴趣,为日后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康拉德5岁时,其父因参加波兰民族独立运动,全家人被沙俄政府放逐到俄罗斯北部的沃格洛达地区。艰苦寒冷的生活,致使小康拉德的父母相继因肺病去世,随后他被送到舅母家抚养成长。9岁那年,康拉德在海边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夏天,给年幼的康拉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慢慢的,当时间来到康拉德15岁时,曾经对于海洋的向往已然转化为人生奋斗的方向——立志成为一名海员。1874年,17岁的康拉德离开波兰来到法国马赛,参加了法国商船队,从此开始了持续近20年之久的海上生涯,足迹遍及南美、非洲、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并于1886年其加入英国籍。

1889年开始,康拉德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小说。1894年,康拉德结束了漂流生活,在陆上定居下来,并出版了两部具有马来西亚背景的小说《奥尔迈耶的愚蠢》和《一个荒岛上的流浪者》。1896年,康拉德因为身体原因放弃了持续二十多年的航海事业,转而投向小说创作。1897年,康拉德完成了他的第一部世界性代表作品《水仙号上的黑水手》。1900年,康拉德发表了英语世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著《吉姆爷》。1902年,康拉德以自己多年远航为背景,创作完成了描写在神秘的刚果河上航行的《黑暗的心》,出版后立刻引起轰动,被誉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人类文明以及人性这一主题作了深刻的思考,成为了康拉德最负盛誉的小说。

持续二十多年跟随商船航行世界的旅程,给康拉德积累了丰富的海上生活经验。正因此康拉德最擅长写海洋冒险小说,有“海洋小说大师”之称。康拉德早期作品可以看到模仿屠格涅夫、福楼拜、莫泊桑等大师的痕迹,但他不是一个满足于走前人道路的作家,力图按照自己的美学准则从事创作。约瑟夫·康拉德作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继承了前辈关于英语小说的实验与改革,为杰出的维多利亚时期小说与最出色的现代派作家提供了一个过渡。康拉德的创作熔传统与现代于一炉,写作手法兼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擅长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作品多带有悲观神秘色彩。他是从传统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转化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影响了福克纳、海明威等众多20世纪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家老舍更是称他为“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

二、内容概述

出版于1902年的康拉德《黑暗的心》小说,当时英国正处于维多利亚晚期,在工业革命的驱使下,人们对于物欲世界的追逐达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精神世界愈发迷离孤单。《黑暗的心》正是基于这个背景创作完成的,书中康拉德采用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给读者展示了在高速工业化发展的繁荣表象之下,人的个体性被颠覆、物化、异化这一主题。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让英国经济得到了质的飞跃,海外殖民地更是超过本土面积几十倍的殖民地,足迹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不断扩张的殖民面积,加剧了英国民众对物欲横流世界的追逐,内心孤独迷离的精神意识在逐次蔓延。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正是运用全方位、多视角的方式,用航海殖民的故事,描写了这种精神迷离状态下,个体存在凸显出来的孤独意识。

在工业革命殖民扩张的背景下,《黑暗的心》一书中,作者讲述了一艘停靠於伦敦城外的海船的故事,船长叫马洛,这艘船的使命正是朝向非洲的刚果河远航。书中通过远航故事,给读者揭开了船长马洛自己年轻时的非洲传奇经历,讲述了他在非洲期间所认识的一个叫库尔兹的白人殖民者的故事。马洛与库尔兹,两人均是曾经矢志将“文明进步”带到非洲的理想主义者,然而当他们相继来到非洲后,各自内心却发生了扭曲转变。

马洛宛若活佛一般的容貌,书中介绍“他两颊深陷,黄面孔,背脊挺直,一副苦行僧的模样,两只胳膊垂来,掌心向外翻,活像一尊菩萨”,菩萨活佛般善良的容貌,也塑造了马洛性格中善良、坚定、纯朴的一面。即便受到黑暗势力的诱惑,险些误入歧途,但他扔不断加强自我约束,最终战胜了野蛮,抗拒了诱惑,抵挡住了走向毁灭的窘状。

与马洛在非洲经历不同,库尔兹却因自己的堕落与腐化,一步一步陷入到了灭亡的境地。书中讲,库尔兹无时无刻都向当地土著人宣称“我的未婚妻,我的象牙,我的贸易战,我的河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在非洲,库尔兹成为了当地主宰一切的暴君,完全丧失了对自己的约束力,从而道德沦丧,失去了自我。最终库尔兹受到良心的折磨,一步步走到了毁灭的边缘,在极度的恐惧中死去,这种结局完全是他毫无约束的行为所致。库尔兹在非洲的经历,成为了由善良纯朴的普通人,堕落成贪婪恐惧的殖民者的完全写照。

马洛与库尔兹不一样的非洲经历,恰恰反应了作者在小说叙述中,围绕一个主题采用的两条叙述线索。一条是关于马洛前往非洲丛林的旅行,另一条则是关于库尔兹的堕落与罪恶。两条故事线索并行不悖,形成两种不同的声音,共同揭示了小说道德上的发现主题。同时,康拉德还采用两个第一人称“”来交替叙述的手法,巧妙地转换叙述视角,赋予人物两个同样有价值的独立声音。一个是提供小说总体故事框架的叙述者“我”;另一个则是叙述者马洛,通过在叙述过程中,不时停下来与“我”进行对话,对话中展开回忆,讲述库尔兹的经历。两条叙述线交错叠现,让小说人物更具多面性、立体性,也增强了小说人物特征。马洛与“我”的对话,更像是作者内心两种不同状态的自我对话、反省。1979年美国将《黑暗的心》改编成电影《现代启示录》,通过影像更全面、更细致揭开了康拉德叙述的神秘面纱。

三、读后感悟

《黑暗的心》作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先驱约瑟夫. 康拉德的代表作,成为了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作为经典书籍,我先后通篇阅读过两遍。这部小说,可以看过是作者对人类文明及人性主题的深层思考与阐述。在不长的篇幅中,康拉德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给读者呈现了诸如殖民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存在主义、神秘主义等多种元素色彩,让读者从雄浑壮阔、独到新颖的字里行间,深刻感受到作者传达出的强大的感染力。

这种壮阔独特的感染力,在马洛与库尔兹不同非洲经历中,岿然而见。而两人不同的经历,正是作者旨在揭示出人性底层需求的本质特性。小说主题亦在此阐释中得以完美展现,游戏人生,寻觅人生,探究人生,不断对人性的思考,亦成为了现代主义小说亘古不变的主题基调。关于人性的寻觅与思考,作者在马洛与库尔兹的对话中,悄然可视。马洛本性善良,痛恨撒谎,讨厌撒谎,更厌倦别人撒谎,他认为“谎言里带有一种死亡的腐朽味儿,一种致人死命的臭气——这正是我在世界上最为厌恨、最为憎恶的东西——我所要抛诸脑后永远不再记起的东西。它使我难受,让我恶心,就好像咬了一口某种腐烂发臭的东西似的”。然而当他向库尔兹未婚妻隐瞒其死讯时,即便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依然让马洛内心矛盾,痛苦不堪,“我觉得在我逃开之前,这幢房屋将会倒塌,天会塌下来压在我头上”。

马洛复杂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显示出他认为文明社会对原始、野蛮的最大反应是极端的厌恶;另一方面,他也感到了自己不断地被这黑暗的荒原所诱惑,而无法自拔。《黑暗的心》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和景物、事件的描述,把人性在非洲丛林深处的种种表现动人心魄、血淋淋地描写出来。从大海、狂风再到丛林、旧船,哪怕一顶破旧不堪的帽子,作者通过这些特殊的事物镜像,告诉读者“一切艺术最初无不诉诸感觉”,给人们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感官作用。象征蕴意更是通过马洛与库尔兹的对话,以及“我”的讲述,在日常生活中传达出刻苦铭心的爱恨情仇、深藏不露的嬉笑怒骂,揭示出隐藏事物背后的道理逻辑。

象征手法,其实在书名《黑暗的心》即可窥见端倪。何为“黑暗的心”?其实是一语双关。所谓“黑暗”,既象征着昏暗的非洲丛林,又象征欧洲人眼中非洲的原始、贫困、愚昧、落后、野蛮、疾病,还象征着到访者一路的艰辛、恐怖、危险,更象征着殖民者对非洲的野蛮掠夺、残酷统治,书中更是多次提到“黑暗”一词,无时无刻不在阐述文明的堕落与人性的危机。同样标题中的“”,既象征着美丽的非洲大陆,也象征着欧洲殖民主义者在失去道德的约束后那颗邪恶、残忍、贪婪、残酷的扭曲心灵,还象征着帮助唤醒马洛良知的内省之心,亦象征着欧洲殖民主义者打着帮助非洲人民传播文明的旗号,来对非洲人民实行残酷统治。

《黑暗的心》,借助马洛的醒悟,洞察并揭示出了人性中整体所共有的缺点,即人性中固有的、普遍存在的顽疾——,这也正是“黑暗的心”所要表达的蕴意所在。通篇小说所要传达的主要价值,即在于对人性的思考、对人类灵魂的探索以及对人类道德的呼唤。渐渐的,我们会发现沉下心来,钻进去体味品尝,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会发现不一样的味道。

《黑暗的心》尽管背景设定在维多利亚晚期的非洲殖民统治下,但是文章中对于人性的探索、寻觅,一百多年后再回首,依然不过时,依然引起我们深层的反思。通篇阅读两遍后,简单感悟出以下几点认知:

一,多去发现事物背后的底层道理逻辑,跳出画面看画,不拘于现实,懂得思考。人性中的“恶”,正是阻碍我们每人前行的拦路虎。深挖事物背后的底层逻辑,跳出现有模式去思考,去感悟,定会重新发现不一样的逻辑。

二,树立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适当取舍,适当放空冥想,保持内心宁静。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多读书,多思考多交流,可以帮助我们每个人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寻觅人性中隐藏的一面。

三,向内求,反求诸己,反观自我得失。不断向内求反思自我,将自我内心升华为幸福、积极、善良、正义、高兴、快乐、愉悦等正能量,方能在污浊的世界中,留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心港湾,扔掉人性中“恶”的一面,追寻到人性中的真善美。

四,探寻属于自己的幸福密码。书中库尔兹从原本一个善良的普通民众,转变成为一个残暴冷酷的殖民者,人性“恶”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我们自己要养成每天勤读书、多思考、静反思的习惯,让自我内心逐步升华为高兴、兴奋、善良、积极、愉悦等正面情绪,找到属于我们的幸福密码,放弃“恶”的追寻。

五,拓宽格局,放飞视野,合作共赢,想得透才能打得透。人是场的产物,小说中库尔兹陷入自我思维意识中,逐步成为了一个自私自利、残暴冷酷的殖民者。反观马洛虽也有内心矛盾的层级反馈,但始终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自始至终都是一名善良、纯朴的普通人。而我们只有拓宽自我格局,不断高维打低维,将自我内心欲望、鄙视、傲慢、质疑、反感,转变为温柔、友好、大气、从容,认知,并匹配平衡,只有格局扩大,圈子增强,认知升级,想得透才能打得透,方能让我们不至于成为“库尔兹”式的人物。

四、延伸内容

电影:《现代启示录》

书籍:《白鲸》、《老人与海》、《第二十二条军规》、《十日谈》、《身份的焦虑》、《了不起的盖茨比》、《尤利西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