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世界經典文學作品


我自己把所謂的世界經典文學作品分爲三類:

-1- 望而生畏型

這方面的代表作如《戰爭與和平》、《追憶逝水年華》等等,這類作品要麼結構龐大、人物衆多、情節交錯複雜;要麼在敘事角度、寫作手法、人物刻畫方式上有別於傳統小說,讓普通讀者感覺完全無法閱讀下去。

以意識流小說流派的開山鼻祖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爲例,從1982年開始,譯林出版社相繼出版了由15名譯者合作完成的《追憶似水年華》,當時,著名法語文學翻譯家、上海譯文出版社編審周克希教授也是其中的一位翻譯人員。

在完成譯林出版社的翻譯項目後,周克希計劃自己獨立完成《追憶似水年華》翻譯工作。但經過十多年努力,在完成第1、3、5卷的翻譯後,周教授最終還是選擇放棄了後續的翻譯工作。在記者詢問翻譯的困難在哪裏時,周克希苦笑着說:“不是詞彙,不是句子長,但每天都會碰到難題,主要是普魯斯特的思想性,不知道他到底要說什麼。”

普魯斯特的敘述時時中斷,小說中夾雜了大量的議論、聯想、心理分析,一個失眠的夜可以花40頁來描述,一個三小時的聚會可以用掉190頁的篇幅。時間可以做無限的鋪陳,自然也可以隨意壓縮;過去、現在、未來可以在意識流中顛倒、交疊、相互滲透。【引自百度百科】

在採訪中,周克希引用了法國作家阿納托爾·法朗士的一句話來形容自己翻譯《追憶似水年華》的心態:“人生太短,普魯斯特太長”。“我這些年一直在翻譯普魯斯特,對他這個人我不太恭維,如果要跟他做朋友,我會考慮一下,但從文學角度,我非常崇拜他。但即使如此,也覺得《追憶似水年華》實在太長了。”

以至於普魯斯特的弟弟羅貝爾笑着說:

要想讀《追憶似水年華》,先得大病一場,或是把腿摔折,要不哪來那麼多時間?

問題是,即使有了充足的時間,也不代表每個讀者都能讀懂或領悟作者想要表達的內涵,或許留下來的只剩下強烈的閱讀挫敗感…….

類似的作品還有《百年孤獨》、《瓦爾登湖》、《喧譁與騷動》、《尤利西斯》等等。

對於此類作品,我的選擇只能是暫時擱置一旁,靜候緣分的到來!


-2- 相見恨晚型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第一部讓我有這種感覺的文學作品。儘管它也是一部120萬字、長達十卷的長河級文學鉅著,但線索清晰、語言優美、情節生動。作品用散文詩般的文字描述了約翰-克里斯多夫熱愛生命,追求自由的一生,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充滿了奮鬥、反叛和創造。這部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的作品讀起來讓人絕望,因爲它寫盡了人生的各種可能,從約翰-克利斯朵夫和其它主人公的身上,你可以看到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同時,在表達作者的思想時,羅曼-羅蘭也選擇用直白的文字表述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而不是讓其思想故作深刻地隱藏在文字背後讓你去挖掘和歸納。

我所見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有深廣文化內涵的書,書中的主人公不僅是音樂家,也是思想探索者、文化研究者……包容了當代哲學、歷史、社會學、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的現狀與課題以及對它們的見解與思考。這使小說居於高品位的層次,讀這本書,可以增添學識,有益心智。【《法國文學史》 柳鳴九著】

類似的作品還有《白鯨》、《雙城記》、《名利場》等等。

對於此類作品,除了購買正版原著用於收藏並不時拿出欣賞之外,已經沒有其它選擇!


-3- 一言難盡型

被我歸爲此類的文學作品,當然也具有一切經典文學作品的特點:有經典的人物形象、有永恆的主題、經過了時間的考驗……幾乎每位讀者都可以完成愉悅、輕鬆的閱讀。比如《呼嘯山莊》、《包法利夫人》等等,但讓人沮喪和尷尬的是,這些作品帶給我的感觸總是與官方的宣傳相去甚遠,甚至在讀完原著、譯序和各種版本的佳作解析之後,我對作品所反映的深刻內涵還是懵懵懂懂。

以《魯濱遜漂流記》爲例,表面上看這是一部歷險小說,故事情節簡單明瞭,我是以獵奇心態去閱讀,卻被指責是糟蹋了這部作品。正確的閱讀姿勢是這樣的:

《魯濱遜漂流記》是適應西方歷史文化發展新趨勢而出現的經典文本,從人類的創造性勞動中,進一步看到了人的能力的巨大作用,從而弘揚人的聰慧與勞動創造能力,否定了上帝萬能及其上帝創造一切的荒謬理論。作品通過魯濱遜荒島27年艱苦卓絕的經歷,象徵性地展示了人類發展的基本軌跡,從而提出了勞動創造歷史的時代主題。

當然,這完全與自己膚淺的知識層次和認知能力有關,怪不得別人,只能靠大量的閱讀與刻意的學習,逐漸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才能彌補。

但願我還有救!

一言難盡系列之  《包法利夫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