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少年的归途》

昨天发布了一篇新的故事《四少年的归途》,先是收到云飘碧天的留言,大意是没怎么看懂,随后我特意又请晚集苏格垫底两位友友来看,都表示文章的主题太散,抓不住我想表达的是什么。

我又重新读过,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我原意是想表达受资助人复杂的心理状态,以及在又一次拜访资助人的路途中寻求自我救赎的故事。但看来这个主题并没有很好地表达出来,结合几位文友的评论,我分析了一下大概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为了增加悬念导致主题切入过慢。

01节主要是为了完成主题的切入,我在这里设置了第一个悬念,虎子的谎言。

包括全篇,我花了很多笔墨描写他们现在的生活状态:王文的熬夜赶稿,虎子的外卖生活以及林玲的职业化笑容。这些都是平凡人的生活,也因为这层平凡,我想引出四个少年不肯再见胡先生的其中一个原因:出人头地的迫切和现实的差距。

第二个悬念是上一次拜访胡先生时发生的让少年人觉得有点不堪的往事,这是他们不愿再见胡先生的另一个原因。

这里我又用另两件事:“胡先生对两个女孩子所作的断言”,以及虎子对于胡先生的“没有礼貌的评论”,试图把四个人之间以及四个人本身内在的矛盾激发出来。

哇塞,我现在写出来一看,真的是太复杂了。怎么这么多想要表达呢,用得还是这么隐晦的表现方法。

把这么多内容放在短短的三千字中,很多应该交代的事情没有交代,应该省去的又画蛇添足,模棱两可,枝蔓众多,主题自然难以显现。

第二,人性永远是最难的部分

经常看我文的友友可能也注意到,我一般都会给故事一个温暖的结局。我总是更愿意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好的,剩余的一小部分人需要的只是一个变好的契机。

这也是我在最后,让几个少年人选择继续前进的原因(貌似有人看了觉得他们是回去了?那我估计会哭晕在厕所)。

这也是我把题目写成“归途”的原因。

实际上,受资助人的心态我有亲身的感触。我在高中的时候有过类似的经历,很明白里面的复杂。我试图把这种感觉放大,微不足道的自尊、面对资助人和同学的窘迫、想要出人头地的迫切,这些感觉我想要把它们放大一些,看来倍数过大,有点出离了现实,导致读文章的人难以共情。

第三,技巧的问题

晚集在我的很多文章评论中说到,我写文的技巧很纯熟。实际上,我大概了解他的言下之意(说话喜欢拐弯抹角的晚集同学,我只能这么揣测你的用意了,如果误解,可要见谅),太注重文法技巧,反而失了真挚。

这一方面是因为我选择的题材,很多都是间接的经验,写出的故事基本都是虚构故事;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的确比较喜欢钻细节,一钻细节,这文法技巧不自觉就出来了。

但每一字每一笔我都是用了心的。即使文章前面,被冠上了各种专题名,即使推文的时候,点赞的人只是轻飘飘地来一句“好文点赞”,我也尝试着让自己的文字真实表达出自己的内心。

第四,感谢一路同行

写作的路上如果只有一个人,会很孤单。这种孤单会让人坚持不下去,所以我一直都珍惜认真看文的朋友。

在我的文不对不好的时候明明白白地指出来,在我走偏的时候狠狠地拉我一把,一起保持初心,往前走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