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場課本劇的展演思考小學語文的教學

前段時間,讀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時,讀到了兒童的認知規律,他們對概念的認知,在實踐中會比死記硬背效果更好。

這一點在日常教學中也得到了驗證,教學過程中,我們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案例:學生寫作時缺乏素材,胸中無竹;數學上一些圖形和實踐性問題,他們沒有空間概念感。

那要想解決孩子們的這些問題,就需要帶着他們去實踐,去觀察,去思考。

昨天,給三年級孩子上第11課《一塊奶酪》,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也是一篇自讀課文。我在備課時發現故事特別有意思,裏面有很多細節,可以反映出螞蟻隊長的性格特徵,從這些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到螞蟻隊長,就像一個大孩子。

而這些文字語言,有部分孩子卻不能夠輕易的理解,這節閱讀課,何不換一種方式讓孩子們先讀課文,然後再編排繪本劇呢?或許這種方式,孩子們在參與的過程中,就更容易理解童話中人物的性格,記憶這篇童話的內容。

上午上課的時候,我就按照課前預設,留給同學們10分鐘時間,讓他們先讀2~3遍課文,再留15分鐘時間讓他們編排課本劇,最後15分鐘,各小組進行彙報展演。

活動開始後,同學們按分的小組,先確定人物角色。爲了公平的確定誰演啥角色,他們有自己的解決方法。要是哪一個角色想演的同學多,他們就兩兩猜拳PK,雖然這不能選出每個人最適合的角色,但在短時間內也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角色確定之後,他們就開始進行了彩排。

主要的角色螞蟻隊長和小螞蟻,就快速的背臺詞,揣摩人物的表情動作等細節,而旁邊的螞蟻隊伍,會積極的出謀劃策,指出螞蟻隊長哪一個地方沒表演對,哪一個表情沒有做出來,還有的螞蟻則會去準備道具。大石頭就用一個凳子來代替,而那塊大奶酪,則選用了一個同學帶來的半塊柚子,還有的同學拿出自己的一小塊糖,來代替螞蟻隊長搬掉的那一個奶酪屑。

我聽他們說,擡奶酪的時候,一定要表,一定要表現出非常喜歡喫的那種感覺。而在排練時我還觀察到一些同學的表情特別誇張,眼睛、嘴巴和臉型都表現出了那種垂涎欲滴的感覺。

而螞蟻隊長,在驅散隊伍後,站在那一小塊奶酪旁,幾次回頭,張口欲吞下奶酪,而快要咬到奶酪的時候,又很不情願的閉上嘴縮回去。

15分鐘後,孩子們開始了展演。由於準備時間較短,孩子們的表演還有點倉促,但他們卻對主要人物拿捏的非常到位。《一塊奶酪》這一童話,定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記憶。

由這節課的教學進行拓展延伸會發現,小學語文教學乃至其他科目,在適當的時候,選取合適的篇目,引入戲劇進課堂,對給學生們帶來的鍛鍊應該是多方面的,比如團隊協作、管理、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就會得到提高。

這樣的活動,既讓他們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何樂而不爲呢?

整日忙碌而平淡的教學生活,偶爾加入油鹽醬醋茶,應該會別有一番滋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