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徐州鄭正書畫作品展

      寫於2020年10月7日

      來得到學習平臺已有一段時間,從九月起一路跟隨賈行家老師的《文化參考》,每天收穫一個新啓發,留下一份新感悟。其中一篇提到浙江美術館舉辦齊白石、黃賓虹花鳥展,不由得想起自己年幼時期,學過一點水彩和素描,可惜沒有堅持下去,甚是可惜。一來自己沒有繪畫天賦並且錯過了“開竅”的最好時機,二來讀書時期學業負擔日益增加,在各種應試教育理念的“薰陶”下只需作爲閒情雅趣,沒有繼續深入學習,而如今自己對於書法作品的鑑賞也只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5年前我隨父母搬遷徐州,身爲半個徐州人,竟然不知書畫家鄭正何許人也,實乃慚愧。

在本地,我曾經多次前往徐州博物館、漢墓羣、雲龍湖、雲龍山等一些著名文化景點,卻未曾去過徐州美術館,剛巧得悉國慶期間徐州美術館舉辦鄭正書畫作品展,於是說服父母,一同前往。

      鄭老的書畫展陳列於美術館的一樓,共有三個展廳——“清風秀雅,守常達變,爐火純情”,集中展示了一位96歲老人的藝術歷程和卓然成就。

      鄭正,1925年出生於安徽蕭縣劉套村,自幼跟舅父蕭龍士先生學畫,深得家傳。1949年春,他隨舅父去北平,先後拜會齊白石、李苦禪、李可染、許麟廬等大師。從鄭老的回憶訪談得悉,當年拜訪齊白石,每人臨場作一幅畫給大師指點,當看到年僅20歲鄭正畫的“墨竹”,白石老人連呼“好!好!”當即濡墨題詞:“吾亦畫幾60年,未能似鄭正先生之秀雅,先生年才二十,再用功,追到板橋易也。”這對於年輕的鄭正鼓動很大,也促使他更加勤奮刻苦,才情迸發,創作水平日益高漲,對於中國寫實畫有自己個人獨到的理解和審美情操,留下了一幅幅俊美的圖景。

      瀏覽完第一個展廳,給我的感受正如李苦禪大師的題詞:"寫蘭是老年人作或有不工者,鄭正老郊寫之自是老練。從此努力,當不亞於板橋。"在這個階段鄭老的很多繪畫靈感都來自於自己與各路名家大師的廣泛交流,也許我們會有這樣的感受,作爲一個普通百姓沒有仙人指路,如何追求自己熱愛的事業呢?

      帶着這個想法一路踱步第二展廳,時光荏苒,1985年,鄭正先生放下四十年的教鞭,謝絕縣領導和學校的挽留,一心歸隱田園,紮根自己的家鄉——黃河故道之濱的劉套鎮,每天晨練散步,作畫讀書,物我兩忘,淡泊名利。也就是在這裏創建了全國第一個農民書畫院,他忘不了這個地方,更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做出點什麼。他常說:“本事就是爲人民所用,死了又不能帶走,對誰都不能藏劍,誰好誰壞,說你好,說你壞,不管他”。曾經有一個殘疾人聾啞人,家裏很窮,上學時間短,每天拿着小石子在地上畫畫,父親捨不得斷送孩子的命運,就帶着孩子過來。鄭老師對待他就像自己的孩子,手把手教授,後來,這個孩子成爲了當地一位有名的畫家,叫夏乾利。是啊,胸中有乾坤,在這段時期,鄭老的作品風格也更加大氣磅礴,也正是因爲骨子裏特有的氣質影響了這些父老鄉親們,更多熱愛繪畫的人也以此改變了命運。

      晚年的鄭正隨子女移居江蘇徐州,感受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國家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潛移默化影響他在這一時期的繪畫風格,老辣厚重、明快自然,與時俱進,技藝可謂爐火純青的境地。不由得讓我想到“去聖乃得真孔子”,其實孔聖人亦凡人,而我們以往看待大師都是遠遠地觀望,總覺得那些可望不可即的東西都有些超脫世俗,也錯誤解讀了很多經典之作、不朽傳奇。就像鄭老一樣不斷嘗試新鮮的事物,學習在以往認知上無法探求的現代化的新思想,換個角度去看待他們,我們是不是也一樣?

        欣賞完大師之作,我想到了自己的小姨,她從小喜愛繪畫,可惜沒有機會上課,早早地步入工作,養家餬口。閒暇之餘也會簡單畫一些充滿情趣的生活場景,我便把鄭正的繪畫經歷分享與她,想不到她如此激動和感慨,繪畫帶給她的不僅是一種愛好與滿足感,也帶給當年自己在最困難時刻希望的曙光。

        這一次瞻仰,不虛此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