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名著閱讀的一點思考

‘回想當年我還是初中學生的時候,考試好像是不考整本課外書的。但如今名著閱讀早已不是新名詞。翻看近二十年來的連雲港市中考語文試卷,從最初的兩題共五分逐步加到七分十分到近幾年的十幾二十幾分,甚至傳出贛榆區已經把名著閱讀分值拉昇到了五十分。分值是越來越大,考試的範圍也越來越廣。但說真的,名著閱讀教學也讓我越來越覺得力不從心,儘管當年還做了關於整本書閱讀的教育碩士論文,但真正落實到名著閱讀教學上卻感覺理論與實踐太有差距。

本學期九年級的必讀名著是《儒林外史》、《簡愛》和《艾青詩選》三本書。雖然說內容不像《西遊記》、《水滸傳》那樣多,但要想讀通讀透又談何容易!

首先初三學生面臨升學壓力,各學科任務都比較重,每一科老師都不會放鬆自己的要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肯定要先去做可以量化的作業,因爲課代表等着收,任課老師等着改,班主任在後面虎視眈眈……而閱讀整本書,讀的東西不太好量化,縱然是分解閱讀也不好檢查,甚至在部分學生眼裏,閱讀作業根本就不是作業,可以忽略不計。學生能回家靜下心來讀書的只能是部分人。

其次是讀的程度的問題。拿《儒林外史》來說,我自己也讀,書中涉及人物較多,故事情節各異,讀了後回忘記了前章,況且讀整本書不是要你簡單的記住人物,記住情節,更要理解性閱讀,讀出自己的思考。說起不容易,做起來更難。要想深入理解作品,光是一篇課文,常常就要耗上三節課的時間,這五十六回,足足趕得上五十六篇課文,哪裏來時間引領學生分析?對於學生來說,《儒林外史》文白夾雜,半文半白,學生理解還有一定障礙,想讓他們自覺自願的樂於讀下去,真的太難了。

再次從功利的角度來說,必讀名著是考試範圍,但真讀名著的學生卻未必比背重點的學生考的高,這是個令人沮喪的問題。真讀名著的學生如果平均着力,在有限的時間內看的多記的亂,人物形象之間打架。而背重點的學生只記綱領,關注重點人物重要情節,反而容易記得牢得高分。

如何破局?

我想能不能先把書由厚讀薄呢?無論是《儒林外史》還是《簡愛》,都可以先用一兩節課時間按小說三要素大致釐清人物情節和環境,比較宏觀的把握小說內容,讓學生心中先有個底鋪墊着。

然後逐層深入,想方設法再將書由薄讀厚,對重要的人物形象實行各個擊破,經典章回重點讀,把學生代入小說中去,讓人物形象漸漸飽滿起來,故事情節生動起來,這需要適當的課堂時間,課堂上勾起學生的興趣,吊足學生的胃口,讓學生有深入閱讀的想法。漸漸的讓學生心中薄的書再厚起來。

當然適當的強化不可少,重點內容還是要多關注,畢竟走馬看花光表面熱鬧記不住內容,把握不了主題是不行的。

總之是課內激趣課外樂讀,課內展成果課後再深入。堅信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操作起來未必能有很好的效果,但我們還是要努力踐行,尋找整本書閱讀的有效途徑,讓閱讀突破我們人生的侷限,開拓學生更廣大的視界。

              2020年10月21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