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無奈

從明末清初開始,已經有過無數的文人墨客寫過有關吳三桂的文章。因此,今日的我,一個自以爲是的書蟲再來評價吳三桂,總覺得有些班門弄斧,不自量力。但看了許多前輩大師的有關評論吳三桂的書後,總有一種想發聲的衝動,因此,手指一動,就出現以下幾段文字。

當今時代評價各類歷史人物比毛時代理性多了。我們不再一概把吳三桂歸類到“漢奸”行列之中;我們也不再把歷史人物僅僅從政治、道德的角度去議論,而更多的是從人性的角度去接近古人。不批判也不仰視,抱着悲憫之心走進歷史深處,悲歡與共。這也是我爲什麼喜歡看現今各種歷史散文的主要原因吧。

看了有關吳三桂的史書後,一個在歷史夾縫中被擠壓被扭曲的痛苦靈魂躍然紙上,讓我爲他嘆息、掙扎、鳴不平。

吳三桂真正的痛苦就是“選擇”兩字。

繼洪承疇後,31歲的吳三桂統率遼東總兵,成爲寧遠城(今遼寧省興城市)的最高軍事長官,也第一次成爲明清兩朝角鬥中的關健人物。來自東西兩地的政治、軍事乃至社會關係的壓力和吸力在不斷揉撕着他,讓他寢食不安。

面對西面,自己的祖國前途黯淡。大明朝就像一輛奔向懸崖的破車。儘管祟楨帝想盡力勒住繮繩讓其在懸崖邊停下來,但他的努力更像一個蒼白的手勢,於事無補,大勢所去。面對東面,坦蕩而蠻荒的遼東平原上,滿洲人尖叫聲撲面而來,吶喊聲似乎把山海關振動得搖搖欲墜。

越來越多的漢人投向滿洲,清軍入關前共有20位明政府將軍和大臣投了清政府,包括吳三桂的三位親舅舅。三位舅舅不斷寫信來勸降。但“投降”做“漢奸”幾個詞,在吳三桂面前是那麼燙手,讓他內心痛苦掙扎。

在這個世界裏,生命並不屬於自己。在某種意義上,“忠”和“孝”已經脫離了道德秩序,上升爲價值體系。叛徒、投降者、變節分子、貳臣,他們背叛的不僅是陣營,而且是整個世界。因此,叛徒是沒有好下場的,註定會被世界所拋棄。我想,這肯定是當時吳三桂所最爲糾結的。因爲從小他十分珍重自己的忠臣孝子的社會形象。最終他還是選擇有恩於他的朝廷,拒絕了舅舅的建議。

所以,當崇禎帝讓他回京勤皇時,他就立即動身前往。因爲,那裏有他的親情——父母親、家人,還有他的愛情——陳圓圓。

但事情總是有許多不定因素。動身後,袁崇煥和洪承疇血淋淋的教訓總在吳三桂腦海裏揮之不去。這兩位明朝後期最傑出的將領都因被朝廷猜忌懷疑而最終身敗名裂。袁崇煥,我最敬佩的古代英雄被凌遲3600刀而死。這兩個例子讓他膽寒不已。

帝國於吳三桂來說已讓他感受到死亡的氣息。一路上,他勤皇的步伐是遲緩而遲疑的。或許他在想,爲什麼非要用自己鮮活的生命去做這艘破船的殉葬品?或許,他在等待一個水落石出的局面的出現。他既不能停下腳步,也不能走得太快,他或許故意在拖延時間。他走到豐潤縣時,李自成已衝入紫禁城,他的主子已吊死在景山上了。其實,如果吳三桂沒有疑慮,那他的腳步會很快,他的5萬精兵會比李自成早一天甚至幾天抵達北京。因爲豐潤到北京只有120公里路程,以馬的速度,幾個小時就可到達北京。而這幾個小時,吳三桂思想鬥爭是相當激烈的:救駕成功後會怎麼樣?救駕萬一不成功又會怎麼樣?得知皇帝吊殺後,年輕的將軍一下懵了,感覺到自己突然處在風口浪尖中。事實上,我們在分析吳三桂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要站在一個什麼樣的立場,怎麼指揮手下這支部隊,顯然都會影響歷史發展的方向。歷史不得不讓他承擔沉重的責任,而且歷史的眼睛將會永遠看着他。總之,吳三桂是無法迴避和無法藏匿的,他必須有所選擇。而任何一種選擇對他都是一種不能負擔的殘酷。

一種無可逃避的殘酷。

此時,他所依存、服從、聽命的主子沒有了;也不知李自成部隊的深淺,或許他也覺得此刻再拿自己的區區5萬兵力去和勢頭正旺的幾十萬“農民起義軍”(這是我們小時候教科書的稱呼)無異是死路一條。他斟酌再三,決定回山海關,以觀靜變。

此時,父親吳襄的信到了,說大明完了,我們都歸順李闖王了,要他也歸順好了。但吳三桂還是猶豫不決。他知道,這次如果選擇歸順李自成,就扼殺了自己的精神生命,以往所有的努力、功績、忠貞,全都泯滅。或大忠或大奸,或大善成大惡,竟是一念之間判然分野。做人真難啊!

人是社會的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和尊嚴,不是個人能左右的,而是常常受到你所連屬的社會粗暴而蠻橫的威脅。在苛刻的道德倫理標準下,一個人很容易被推入冰炭相激的兩極選擇中,承受自然人性和社會倫理兩方面同樣強烈的撕裂,而沒有第三個選擇。

種種跡象表明,明政府是真的完蛋了,天下顯然是李自成的了。既然這樣,我輩就不能逆潮流而動。吳三桂立刻決定從山海關出發,到北京去拜見李自成。但上路後,從一路從北京逃出來的人中得知,原明政府官員都受到李闖王的懲罰,吃盡其苦頭,榨乾其財物。還把吳的父親也扣押起來。最讓吳三桂難以相信的是農民起義軍領袖劉宗敏搶佔了陳圓圓。這極大地刺激了作爲男人吳三桂的尊嚴,使之深深地感覺到這幫農民起義軍是沒有底線不講規則的。

吳三桂又選擇了從灤州返回山海關,決定借清兵的力量消滅李自成這幫流氓地坯起義軍。這又是一次銘心刻骨的選擇。但他知道,這個選擇已把他的人格理想擊碎,他不知道自己最終將以什麼樣的形象寫入歷史。

吳三桂只能仰天長嘆。

吳三桂多血質的性格特徵,此時此刻又一次強烈地表現出來。性格決定命運,而此時在吳三桂身上他的的性格就是歷史。當他靜下來時,發現自己成爲悲劇的主角:失去了帝國變成無家可歸之人,也失去了親情變成孤家寡人;同時,還失去了最心愛的女人,戴上綠帽子。在這個條理分明的世界裏,他找不到自己的座標。

中國歷史的命運在1644年春天交由吳三桂這樣多血質類型的人去牽接,顯然讓人覺得悲愴和無奈。

明朝後期其實出現過幾個讓人佩服的歷史人物:袁崇煥、洪承疇、史可法等。有時,也許通權達變是一種智慧,但知其不可而爲之的精神,卻似乎高於智慧,我更欣賞史可法那種精神,他的生命不屈且不朽。而吳三桂雖然無奈卻讓人感覺不暢快。更讓後人不齒的是爲了討好清政府特意趕去緬甸捕殺大明朝最後一個皇子桂王朱由榔。

吳三桂在我心目中彷彿是個人格分裂的人。

2020年10月22日完稿於辦公室。

從明末清初開始,已經有過無數的文人墨客寫過有關吳三桂的文章。因此,今日的我,一個自以爲是的書蟲再來評價吳三桂,總覺得有些班門弄斧,不自量力。但看了許多前輩大師的有關評論吳三桂的書後,總有一種想發聲的衝動,因此,手指一動,就出現以下幾段文字。


當今時代評價各類歷史人物比毛時代理性多了。我們不再一概把吳三桂歸類到“漢奸”行列之中;我們也不再把歷史人物僅僅從政治、道德的角度去議論,而更多的是從人性的角度去接近古人。不批判也不仰視,抱着悲憫之心走進歷史深處,悲歡與共。這也是我爲什麼喜歡看現今各種歷史散文的主要原因吧。


看了有關吳三桂的史書後,一個在歷史夾縫中被擠壓被扭曲的痛苦靈魂躍然紙上,讓我爲他嘆息、掙扎、鳴不平。


吳三桂真正的痛苦就是“選擇”兩字。


繼洪承疇後,31歲的吳三桂統率遼東總兵,成爲寧遠城(今遼寧省興城市)的最高軍事長官,也第一次成爲明清兩朝角鬥中的關健人物。來自東西兩地的政治、軍事乃至社會關係的壓力和吸力在不斷揉撕着他,讓他寢食不安。


面對西面,自己的祖國前途黯淡。大明朝就像一輛奔向懸崖的破車。儘管祟楨帝想盡力勒住繮繩讓其在懸崖邊停下來,但他的努力更像一個蒼白的手勢,於事無補,大勢所去。面對東面,坦蕩而蠻荒的遼東平原上,滿洲人尖叫聲撲面而來,吶喊聲似乎把山海關振動得搖搖欲墜。


越來越多的漢人投向滿洲,清軍入關前共有20位明政府將軍和大臣投了清政府,包括吳三桂的三位親舅舅。三位舅舅不斷寫信來勸降。但“投降”做“漢奸”幾個詞,在吳三桂面前是那麼燙手,讓他內心痛苦掙扎。


在這個世界裏,生命並不屬於自己。在某種意義上,“忠”和“孝”已經脫離了道德秩序,上升爲價值體系。叛徒、投降者、變節分子、貳臣,他們背叛的不僅是陣營,而且是整個世界。因此,叛徒是沒有好下場的,註定會被世界所拋棄。我想,這肯定是當時吳三桂所最爲糾結的。因爲從小他十分珍重自己的忠臣孝子的社會形象。最終他還是選擇有恩於他的朝廷,拒絕了舅舅的建議。


所以,當崇禎帝讓他回京勤皇時,他就立即動身前往。因爲,那裏有他的親情——父母親、家人,還有他的愛情——陳圓圓。


但事情總是有許多不定因素。動身後,袁崇煥和洪承疇血淋淋的教訓總在吳三桂腦海裏揮之不去。這兩位明朝後期最傑出的將領都因被朝廷猜忌懷疑而最終身敗名裂。袁崇煥,我最敬佩的古代英雄被凌遲3600刀而死。這兩個例子讓他膽寒不已。


帝國於吳三桂來說已讓他感受到死亡的氣息。一路上,他勤皇的步伐是遲緩而遲疑的。或許他在想,爲什麼非要用自己鮮活的生命去做這艘破船的殉葬品?或許,他在等待一個水落石出的局面的出現。他既不能停下腳步,也不能走得太快,他或許故意在拖延時間。他走到豐潤縣時,李自成已衝入紫禁城,他的主子已吊死在景山上了。其實,如果吳三桂沒有疑慮,那他的腳步會很快,他的5萬精兵會比李自成早一天甚至幾天抵達北京。因爲豐潤到北京只有120公里路程,以馬的速度,幾個小時就可到達北京。而這幾個小時,吳三桂思想鬥爭是相當激烈的:救駕成功後會怎麼樣?救駕萬一不成功又會怎麼樣?得知皇帝吊殺後,年輕的將軍一下懵了,感覺到自己突然處在風口浪尖中。事實上,我們在分析吳三桂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他要站在一個什麼樣的立場,怎麼指揮手下這支部隊,顯然都會影響歷史發展的方向。歷史不得不讓他承擔沉重的責任,而且歷史的眼睛將會永遠看着他。總之,吳三桂是無法迴避和無法藏匿的,他必須有所選擇。而任何一種選擇對他都是一種不能負擔的殘酷。

一種無可逃避的殘酷。


此時,他所依存、服從、聽命的主子沒有了;也不知李自成部隊的深淺,或許他也覺得此刻再拿自己的區區5萬兵力去和勢頭正旺的幾十萬“農民起義軍”(這是我們小時候教科書的稱呼)無異是死路一條。他斟酌再三,決定回山海關,以觀靜變。


此時,父親吳襄的信到了,說大明完了,我們都歸順李闖王了,要他也歸順好了。但吳三桂還是猶豫不決。他知道,這次如果選擇歸順李自成,就扼殺了自己的精神生命,以往所有的努力、功績、忠貞,全都泯滅。或大忠或大奸,或大善成大惡,竟是一念之間判然分野。做人真難啊!


人是社會的人,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和尊嚴,不是個人能左右的,而是常常受到你所連屬的社會粗暴而蠻橫的威脅。在苛刻的道德倫理標準下,一個人很容易被推入冰炭相激的兩極選擇中,承受自然人性和社會倫理兩方面同樣強烈的撕裂,而沒有第三個選擇。


種種跡象表明,明政府是真的完蛋了,天下顯然是李自成的了。既然這樣,我輩就不能逆潮流而動。吳三桂立刻決定從山海關出發,到北京去拜見李自成。但上路後,從一路從北京逃出來的人中得知,原明政府官員都受到李闖王的懲罰,吃盡其苦頭,榨乾其財物。還把吳的父親也扣押起來。最讓吳三桂難以相信的是農民起義軍領袖劉宗敏搶佔了陳圓圓。這極大地刺激了作爲男人吳三桂的尊嚴,使之深深地感覺到這幫農民起義軍是沒有底線不講規則的。


吳三桂又選擇了從灤州返回山海關,決定借清兵的力量消滅李自成這幫流氓地坯起義軍。這又是一次銘心刻骨的選擇。但他知道,這個選擇已把他的人格理想擊碎,他不知道自己最終將以什麼樣的形象寫入歷史。


吳三桂只能仰天長嘆。


吳三桂多血質的性格特徵,此時此刻又一次強烈地表現出來。性格決定命運,而此時在吳三桂身上他的的性格就是歷史。當他靜下來時,發現自己成爲悲劇的主角:失去了帝國變成無家可歸之人,也失去了親情變成孤家寡人;同時,還失去了最心愛的女人,戴上綠帽子。在這個條理分明的世界裏,他找不到自己的座標。


中國歷史的命運在1644年春天交由吳三桂這樣多血質類型的人去牽接,顯然讓人覺得悲愴和無奈。


明朝後期其實出現過幾個讓人佩服的歷史人物:袁崇煥、洪承疇、史可法等。有時,也許通權達變是一種智慧,但知其不可而爲之的精神,卻似乎高於智慧,我更欣賞史可法那種精神,他的生命不屈且不朽。而吳三桂雖然無奈卻讓人感覺不暢快。更讓後人不齒的是爲了討好清政府特意趕去緬甸捕殺大明朝最後一個皇子桂王朱由榔。


吳三桂在我心目中彷彿是個人格分裂的人。


2020年10月22日完稿於辦公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