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說孩子心理承受低了,成爲後浪的他們,愛和尊重纔是首要需求

今天想先講一個概念: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在1968年提出,人的需要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等級構成。這五種需要構成不同的等級或水平,併成爲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爲的力量。

這個理論的基礎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它強調人的動機是因人的需求產生。

我不是心理學專家,也不深入討論這個需求存在的各種爭議。但就這個理論提出的5大需求來看,我們可以稍稍理解爲什麼現在的孩子,尤其青少年的種種行爲,與70、80年代生人有大不同。

我有這樣的感觸,是因爲近幾年出現越來越多青少年極端行爲的消息。每每這時,網上有兩種聲音最大:一是呼籲重視家庭教育問題;二是呼籲重視孩子們的心理健康。

另外還有一種聲音也能隱約聽到:當年我們也是這樣被打被罵過來的,怎麼沒看到這麼脆弱?現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太差了。

老實說,作爲一個80後家長,我也心存過這樣的疑問。現在的孩子真的心理抗壓能力這麼差?父母打罵教育在70/80年代生人中發生的概率,可能比現在有過之而不及。但是爲什麼那一代人採取極端手段的少?

有人說,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但是,有這樣的情況,並不代表這樣的教育就是對的啊!

我曾經接觸過現在一些初中生的調查問卷,簡單的幾個問題,無論是文靜乖巧的孩子,還是性格乖張的,都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他們渴望地更多的仍然是父母的關心和愛。

他們的父母在物質生活方面大部分都是能滿足他們的,但是他們仍然覺得父母不夠關心、理解他們,他們渴求父母真正的認可和支持。

有些孩子的問卷,簡單幾句話,讓人看起來心酸。我能想象這背後,家長是如何忽視孩子的感受,只是看到一些表象,就輕易地給孩子下判斷。

難道現在的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嗎?肯定是愛的。那爲什麼孩子們還是覺得父母給的關注不夠,不夠愛他們呢?

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解釋,就是以前物質生活緊張,大家的第一需求是滿足生活基本需要,都在爲生活奔波,相對於愛、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這些高層次的需求就低一些。

但是現在不同了,大部分孩子們都衣食無憂,生存需求已經不是他們的第一需求。相反,愛、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變成了他們的首要需求。所以,在這方面,他們和他們的父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除了平時的生活,他們更需要父母能真正理解他們,瞭解他們的喜好,尊重他們的愛憎。

豐富多樣的現代社會,給了他們更多機會、更廣闊的視野,因此,他們不太能體會以前父輩因物質條件匱乏而生的那種樸素,他們站得註定就比父母這一輩要高。

但競爭壓力如此巨大的現代社會,也給了他們更多重壓。許多父母都深有體會現在的孩子學業競爭壓力有多大。

正因爲如此,孩子們需要在成長的關鍵時候有人能陪伴、引導,安全地過渡。這正是他們比父母這一代人,需要更多關注和陪伴的原因,這樣他們纔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才能更好地找到人生目標,生出動力。

不要覺得現在的孩子矯情,現在的孩子太不容易了。

但也別一味地責怪父母,畢竟生活的時代不同,環境不同,人的需求自然不同。他們是那樣長大的,要改變,他們也需要跟孩子一樣學會成長。

我們應當發現,在時代不斷髮展的今天,家庭教育的核心內涵也在發生很大的改變。

我認爲做父母是十分不容易的。以前的父母,可能最辛苦的在於養家餬口。但是現在的父母,在養家餬口的基礎上,還要成爲孩子真正的幫手。他的需求變了,你也得跟着變。

爲人父母的概念早就不僅僅是“養活一個孩子”了,而是“培養適應未來,能在未來更好生存的人”。

換而言之,在如今這個時代,作爲父母的你如果不跟上節奏,不與時俱進,不去了解孩子爲什麼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那麼與你產生代溝的將不僅僅是孩子,而是整個時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