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學會撐好三把傘,才能爲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

爲人父母,因爲生活中的瑣碎吵架在所難免,到底父母如何吵架,纔不至於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婆媳矛盾中,媳婦究竟該和婆婆劃清界限還是隱忍包容?當孩子犯了錯讓父母忍無可忍時,可以打孩子嗎?

身爲父母,我們到底該爲孩子營造什麼樣的家庭環境,才更有利於孩子健康成長?相信,很多父母都對此心存疑慮,不妨和我一起翻開《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這本書。

作者縱藝,筆名可可的糉子媽,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專注於研究兒童心理和親子關係。通過持續的心理學研究,同時接受心理諮詢和個案督導,她幫助衆多家庭答疑解惑,找到屬於自己的育兒節奏。

01 撐好“親密關係”傘,父母吵架別拉上孩子

中國有句古語:家和萬事興。如果孩子從小生長在一個父母愛吵架的家庭環境中,父母雙方若處理不好,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前兩天,我和孩子爸因爲家庭瑣事發生了爭吵,孩子爸衝我大聲嚷了幾句,我立刻產生了牴觸情緒,雖然通着孩子面忍住沒有發火,但是心裏很不是滋味。

我以爲自己控制得很好,沒想到3歲半多的寶寶還是看出我不開心,就直接嘟着小嘴大聲對她爸爸說:“爸爸,你不要說我媽媽,我媽媽是我的好媽媽,你再說我媽媽,我就不喜歡你了”。

經過寶寶這樣一說,我心裏的不良情緒彷彿通過寶寶的嘴得到了發泄,覺得寶寶真的太懂事了,這麼體貼我。

之前有好幾次出現這種情況我都覺得寶寶替我出頭很正常,當讀了《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這本書後,才知道這樣的做法並不正確。

我們習慣於把孩子捲進自己和另一半的戰爭中,孩子成了父母的調解員,其實這是父母無法爲自己的感受負責,就讓孩子幫忙分擔自己的情緒,沒有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來尊重。

正像書中所說:孩子身體裏一半是爸爸,一半是媽媽,當父母產生矛盾時,對孩子來說,就相當於自己和自己打架,所以孩子會不惜一切平息這場戰爭,儘管他們根本沒有這樣的能力。

因此,當父母之間吵架時,正確的做法是:應該明確告訴孩子,吵架是爸爸媽媽之間的事,並不怪孩子,也不用孩子來負責,爸爸媽媽會處理好自己的事情,無論發生什麼,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孩子。

02 撐好“婆媳關係”傘,婆媳吵架大多爲了孩子

有人說,婆婆就是半個媽,也有人說,婆媳天生難相處,畢竟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要相處好絕非容易的事。當媽媽不得不上班,爲了帶孩子把婆婆接過來時,婆媳衝突在所難免。

這也難怪,首先,婆婆和媳婦生活習慣很難一致。之前都是各過各的,現在突然居住在一個房檐下,婆婆的飲食習慣就和媳婦很難一致。

婆婆作爲老年人可能喜歡喫點軟的、清淡的,媳婦卻偏偏喜歡喫硬的、鹹的。婆婆作息比較規律,早起早睡,媳婦作爲年輕人可能正好相反,起得晚睡得也晚。

其次,婆婆和媳婦的育兒理念很難一致。婆婆作爲養過孩子的“過來人”,都會堅持捍衛自己認爲非常正確的育兒經驗。比如:當我看到孩子已經能夠自己喫飯了,婆婆還堅持給孩子餵飯時,就試圖阻止婆婆繼續這麼做,說這樣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婆婆回敬我一句:“我養了三個娃,你才養了兩個,我倒不如你了?”

遭遇婆媳衝突,吵架和彼此冷戰都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正確的處理方法:一是媳婦要學會放棄改變婆婆的想法。婆婆畢竟年長,不會甘願聽媳婦的,加上她多年來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理念,也不是朝夕就能改變得了的。

二是學會理解婆婆的想法,但堅持按自己認爲正確的方法養育孩子。也就是在心理上學會慢慢接納婆婆,畢竟都是爲了孩子好。

三是彼此尊重不越界。媳婦和婆婆相處時要試着拋開婆媳的身份,把對方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同時要學會建立自己的邊界。

比如,有的婆婆從農村進入城市後不習慣閒下來,一有空就撿垃圾,堆得樓房裏到處都是,媳婦如果讓婆婆直接停止撿垃圾不太可能,而是和婆婆說清楚垃圾撿回來哪裏能放、哪裏不能放,可能婆婆會比較容易接受。

03 撐好“親子關係”傘,允許孩子對父母發火

有句俗語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先不論這句話對不對,但從這句話中直接能引申出父母與孩子天生身份上的不平等,好似父母既然辛辛苦苦把孩子養大,那孩子犯錯時,父母打罵孩子理所當然。

更何況如果本來孩子做得不對,卻反過來對父母發火,那就是大逆不道了。事實上,這樣的想法根本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書中說:當孩子衝我們發脾氣時,以暴制暴或者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脾氣對父母造成了嚴重的傷害從而讓孩子感到內疚都是不可取的。

因爲長期遭受暴力的孩子,會覺得暴力可以解決問題,長大後容易更叛逆和出現暴力行爲;如果經常讓孩子感到內疚,孩子長大後會習慣性地尋找貶低自己的伴侶或者朋友。

英國心理學家、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著的《情感紐帶的建立與破裂》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對於兒童來說,沒有什麼比坦率、直接和主動地表達敵意與嫉妒更有幫助,對於父母來說,也沒有什麼職責比平靜地接納諸如:媽媽,我恨你之類的表達更有價值。

也就是說父母要學會試着通過接納兒童的不良情緒,讓孩子明白我們不害怕他的怨恨,也相信他今後可以提高自控能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向父母發火時,父母可以通過“共情”溝通的方式,和孩子一起體驗不良情緒產生的過程。當孩子情緒平復後,再和他一起回憶他經歷了什麼,有什麼感受,讓孩子明白不同的情緒會引起不同的身體反應,從而學會接納自己的情緒,成爲不良情緒的主人。

《養孩子,不是女人一個人的事兒》通過大量豐富的心理學知識和教子案例,告訴我們:父母給孩子營造的家庭環境好壞,對孩子的成長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養育孩子,需要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齊心協力,共同爲孩子撐好擋住心理問題出現的大傘,從而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