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札記 | 《晉書》篇:部分關於十六國曆史的筆記 劉淵的“漢”政權 石勒的後趙政權 武悼天王·冉閔

劉淵的“漢”政權

一 | 政權總概況

自公元304年,劉淵自稱漢王起,至公元329年石虎滅前趙,劉氏政權總共約有25年左右的歷史。《晉書·載記第三》稱:“始,元海以懷帝永嘉四年僭位,至曜三世,凡二十有七載,以成帝咸和四年滅。”

劉氏政權共分“漢”及“前趙”兩個政權。歷劉淵、劉聰、劉曜三代。(其中,劉淵死後劉和即位,和爲劉聰所殺;劉聰死後劉粲即位,粲爲靳準所殺)劉淵在位六年,劉聰在位九年,劉曜在位十年。

二 | 民族問題

劉淵爲新興匈奴人(新興爲地名,在今山西省忻州北部),單于·冒頓之後。之所以姓劉的原因,主要有三種說法:

1、冒姓說

《晉書·載記第一》記載:“匈奴劉氏爲冒頓之後。漢高祖以宗女爲公主,以妻冒頓,封爲兄弟,故其子孫遂冒姓劉氏。”

2、重漢說

《元和姓纂》記載:“其先匈奴貴族,漢以公主妻之。北俗重漢,生因取母姓。”

3、習俗說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劉氏本出匈奴之族。�漢高祖以宗女妻冒頓,其俗貴者皆從母姓。因改爲劉氏。”

《後漢書·光武帝紀》載:“(二十四年)冬十月,匈奴薁鞬日逐王比自立爲南單于,於是分爲南、北匈奴”(事在公元48年)。劉淵一支即爲南匈奴。

劉淵的祖父爲於夫羅,父親是劉豹。豹爲匈奴五部中的左部帥、左賢王,“其餘部帥皆以劉氏爲之”。(《晉書·載記第一》)

晉陽之變時,靳準曾對李矩說:“劉淵,屠各小丑,因晉之亂,矯稱天命,使二帝幽沒。”之後,靳準欲以王延爲左光祿大夫,王延罵之曰:“屠各逆奴,何不速殺我!”(《資治通鑑·晉紀十二》)這兩處所提到的“屠各”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按《晉書·四夷列傳》記載:“匈奴之類,總謂之北狄”,“北狄以部落爲類,其入居塞者有屠各種、鮮支種、寇頭種、烏譚種、赤勒種、捍蛭種、黑狼種、赤沙種、鬱鞞種、萎莎種、禿童種、勃蔑種、羌渠種、賀賴種、鍾跂種、大樓種、雍屈種、真樹種、力羯種,凡十九種,皆有部落,不相雜錯”,“屠各最豪貴,故得爲單于,統領諸種”。也就是說,“屠各”實則爲匈奴的一支,劉淵一族即匈奴屠各人。

三 | 十六國中,匈奴何以最先崛起?

關於匈奴因何最先崛起,筆者打算從三個方面來說明原因:

1、文化上

劉氏一門在文化程度方面均有一定的造詣。劉淵“幼好學,師事上黨崔遊,習《毛詩》、《京氏易》、《馬氏尚書》,尤好《春秋左氏傳》、《孫吳兵法》,略皆誦之,《史》、《漢》、諸子,無不綜覽”,劉和“好學夙成,習《毛詩》、《左氏春秋》、《鄭氏易》”,劉聰“幼而聰悟好學,博士硃紀大奇之。年十四,究通經史,兼綜百家之言,《孫吳兵法》靡不誦之。工草隸,善屬文,著述懷詩百餘篇、賦頌五十餘篇”,劉粲“少而俊傑,才兼文武”,劉曜“讀書志於廣覽,不精思章句,善屬文,工草隸”。(《晉書》載記第一至第三)

想要入主中原,必須對中原漢文化有一定的瞭解,這樣方可得漢人之心。正因爲劉氏一門皆染漢學,深得漢化,所以纔會得到一部分漢人的賞識(如李憙、王渾之贊劉淵),從而廣收人心。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曾提到:“諸胡中匈奴得漢化最早,故匈奴最先起”。(《國史大綱·第四編·第十五章》)

2、政治上

劉淵初建旌旗,自立爲漢王,表示自己是中原漢王朝的正統繼承人。這雖是“借屍還魂”之法,但效果顯著。在短時間內,“遠人歸附者數萬”。(《晉書·載記第一》)

這種政治上的自我標榜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不但能爲自己的政權正名,還招攬到了大量前來投靠的百姓,一舉多得。

3、地域分佈上

呂思勉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提到:“前趙就是匈奴。五胡之中,匈奴、鮮卑爲大。而鮮卑根據地在塞外,匈奴在塞內,所以匈奴先興起。”(《中國大歷史·第二篇·第十章·第三節》)

早在漢朝,匈奴就已經居於塞內。漢宣帝接納呼韓邪,“居之亭障,委以候望”,遂稱之爲“保塞內附”。光武帝時,漢廷曾徙南匈奴數萬人入居西河美稷(在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漢靈帝時,南匈奴曾助漢廷討伐黃巾軍,“南徙離石”;董卓之亂時,其又與白波賊合兵寇略河內諸郡;曹操秉權時代,分其衆爲五部,皆居於晉陽、汾澗之濱。(《國史大綱·第四編·第十三章》)

由於匈奴衆落居於塞內,所以中原王朝一旦有機可乘,他們便會趁機而入,漢靈帝死後是一次,西晉八王之亂時又是一次。

四 | 關於亂倫

劉淵死後,劉聰納其後單氏;劉聰死後,劉粲納其後靳氏,以下亂上,這是明顯的亂倫行爲。然而,劉氏一族乃匈奴人,《史記》和《漢書》的《匈奴列傳》中均有記載道:“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如此看來,這實是匈奴人的一大習俗,無足爲怪。

五 | 劉曜的文治

劉曜即位後,曾“立太學於長樂宮東,小學於未央宮西,簡百姓年二十五已下十三已上,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選朝賢宿儒明經篤學以教之。”(《晉書·載記第三》)此舉意在振興教育,可圈可點。


石勒的後趙政權

一 | 石勒的民族問題

關於石勒的民族問題(或說人種問題)歷來爭議頗大,說法也多。

我們知道,五胡十六國中的“五胡”指的是: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民族。石勒是羯族人。那羯族的起源在哪裏呢?

據《晉書·石勒載記》記載,石勒是上黨武鄉人,“其先匈奴別部羌渠之胄”,“胄”有子孫的意思。所以說石勒是匈奴別部羌渠的後代。入塞匈奴有十九種,其中有一種就是“羌渠種”。還有一種名爲“力羯種”,從字面上來看似乎與羯族有關。羯族人應該屬於這兩個種類。

《魏書·羯胡石勒》記載:“其先匈奴別部,分散居於上黨武鄉羯室,因號羯胡”。根據這段史料的記載,很容易讓人理解爲:有部分匈奴人散居在羯室這個地方,所以這部分人以地爲名,稱爲羯人。這種說法並不正確。殊不知羯室之名正來源於羯人。是由於羯人居於此,此地才名爲羯室。《魏書》的記載因果倒置了。

羯人的外貌有“深目”、“高鼻”、“多須”這幾個特徵,與西域人頗爲相似。而“羌渠”二字又有可能爲“康居”二字的音轉,故有說法認爲以石勒爲代表的羯族人有可能與西域康居人同源。康居位於中亞,與烏孫、大月氏、大宛等西域古國鄰邦。(可參看《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第六篇·第二節》)

二 | 石勒與石虎的姓名問題

石勒本名不叫“石勒”。《晉書·石勒載記》記載:“石勒字世龍,初名㔨(讀作‘備’)”,《魏書·羯胡石勒》記載:“羯胡石勒,字世龍,小字匐勒”。如果把這兩段史料串起來的話,我們可以得到“石勒的本名叫做㔨,小名匐勒”的信息。

石勒的名字是汲桑給他取的。史載“是歲(公元304年),劉元海稱漢王於黎亭,穎故將陽平人公師籓等自稱將軍,起兵趙魏,衆至數萬。勒與汲桑帥牧人乘苑馬數百騎以赴之。桑始命勒以石爲姓,勒爲名焉”(《晉書·石勒載記》)。如果網上提供的石勒生卒年(274——333)可靠的話,那麼此時石勒已經三十歲了。石勒在三十歲的時候才正式被叫做“石勒”。

既然石勒直到三十歲左右才姓石,那他的兒子、弟兄們也必定是在石勒姓石以後纔跟着姓石的。史書有記載,石虎在晉惠帝永興年間(304—306年)曾與石勒失散,直到十七歲的時候纔再度與石勒重逢。這時大約是永嘉五年(311年)。那我們倒推回去,311年的時候石虎是十七歲,那石虎的出生年約在公元294年左右,石虎差不多要比石勒小二十歲。石勒在三十歲時才正式叫“石勒”,此時石虎差不多是個十歲左右的孩童。那麼石虎取名爲“石虎”,至少是他十歲以後的事情了。我們不禁要問:石虎十歲以前的名字叫什麼呢?由於史書中並未明確的記載,石虎的本名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

三 | 石勒與石虎的關係

《晉書·石季龍載記》記載:“石季龍,勒之從子也”,“ 勒父朱幼而子季龍,故或稱勒弟焉。”《魏書·羯胡石勒》記載:“虎,字季龍,勒之從子也。祖曰匐邪,父曰寇覓。寇覓有七子,虎第四。勒父幼而子之,故或謂之爲勒弟也。”從子有“兄弟之子”的意思,所以說石虎是石勒的侄子。綜合以上史料我們可以發現,石勒的父親自石虎很小的時候就把他看做兒子一般撫養,所以石勒和石虎又看似是兄弟一樣的關係。

四 | 石勒其人

在亂世中興風作浪,並且建立起一番事業的人物皆非等閒之輩。石勒自然也不例外。

《晉書》記載:

勒宮殿及諸門始就,製法令甚嚴,諱胡尤峻。有醉胡乘馬突入止車門,勒大怒,謂宮門小執法·馮翥曰:「夫人君爲令,尚望威行天下,況宮闕之間乎!向馳馬入門爲是何人,而不彈白邪?」翥惶懼忘諱,對曰:「向有醉胡乘馬馳入,甚呵御之,而不可與語。」勒笑曰:「胡人正自難與言。」恕而不罪。(《晉書·石勒載記》)

勒以參軍樊垣清貧,擢授章武內史。既而入辭,勒見坦衣冠弊壞,大驚曰:「樊參軍何貧之甚也!」坦性誠樸,率然而對曰:「頃遭羯賊無道,資財蕩盡。」勒笑曰:「羯賊乃爾暴掠邪!今當相償耳。」坦大懼,叩頭泣謝。勒曰:「孤律自防俗士,不關卿輩老書生也。」賜車馬衣服裝錢三百萬,以勵貪俗。(《晉書·石勒載記》)

石勒法令甚嚴,尤其忌諱“胡”這個字。馮翥在無意中提到了“胡”字,樊坦更是直言“羯賊”二字,若是遇見石虎,二人恐怕性命休矣。但石勒對於馮翥和樊坦二人的坦誠直白則予以充分的寬容諒解,足見其胸襟之博大。

《晉書》記載:

勒令武鄉耆舊赴襄國。既至,勒親與鄉老齒坐歡飲,語及平生。初,勒與李陽鄰居,歲常爭麻池,迭相驅擊。至是,謂父老曰:「李陽,壯士也,何以不來?漚麻是布衣之恨,孤方崇信於天下,寧讎匹夫乎!」乃使召陽。既至,勒與酣謔,引陽臂笑曰:「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因賜甲第一區,拜參軍都尉。令曰:「武鄉,吾之豐沛,萬歲之後,魂靈當歸之,其復之三世。」勒以百姓始復業,資儲未豐,於是重製禁釀,郊祀宗廟皆以醴酒,行之數年,無復釀者。(《晉書·石勒載記》)

這段史料講的是石勒榮歸故里,與父老鄉親們開懷暢飲的故事。其中提到一個名叫李陽的人。李陽與石勒在年輕時有過節,還打過架。這次石勒回來,李陽生怕石勒治罪於他,所以沒有出來見石勒。石勒見李陽不在,主動派人去找李陽。兩位老朋友相見,喝了不少酒。酒酣,石勒拉着李陽的手臂笑着說:“我當年最恨你這雙老拳頭,你也飽嘗了我不少毒手吧。”往日恩怨頃刻煙消雲散。足見石勒之量。

時逢亂世,糧食緊缺,石勒下令禁止釀酒。這一政策在於緩解百姓缺糧之苦。足見其明。

《晉書》記載:

勒親臨大小學,考諸學生經義,尤高者賞帛有差。勒雅好文學,雖在軍旅,常令儒生讀史書而聽之,每以其意論古帝王善惡,朝賢儒士聽者莫不歸美焉。嘗使人讀《漢書》,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後,大驚曰:「此法當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諫,乃曰:「賴有此耳。」其天資英達如此。(《晉書·石勒載記》)

石勒雅好文學,喜歡讓人讀書給他聽(據說他不識漢字)。足見其好學不倦。

《晉書》記載:

勒因饗高句麗、宇文屋孤使,酒酣,謂徐光曰:「朕方自古開基何等主也?」對曰:「陛下神武籌略邁於高皇,雄藝卓犖超絕魏祖,自三王已來無可比也,其軒轅之亞乎!」勒笑曰:「人豈不自知,卿言亦以太過。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朕當在二劉之間耳,軒轅豈所擬乎!」其羣臣皆頓首稱萬歲。(《晉書·石勒載記》)

在石勒眼中,漢高祖劉邦優於光武帝劉秀,兩人皆是英雄人物。而曹操、司馬懿則是以狐媚取天下者,深深鄙視之。石勒自稱其作爲當在“二劉之間”,這又見其自命不凡。

總的來說,比起同時代的一些殘暴之主,石勒還算是一位比較開明有作爲的雄略之主。

五 | 石勒的文治

《晉書》記載:“勒增置宣文、宣教、崇儒、崇訓十餘小學於襄國四門,簡將佐豪右子弟百餘人以教之,且備擊柝之衛。”(《晉書·石勒載記》)石勒對於教育事業是比較重視的。

他又嘗下令命“羣僚及州郡歲各舉秀才、至孝、廉清、賢良、直言、武勇之士各一人”。 (《晉書·石勒載記》)這是他對人才的渴望。

六 | 石虎的文治

石虎在歷史上素以殘暴好殺著名。當政後更是窮兵黷武、大興土木,極盡暴君之所謂。然而,石虎在文治方面也並非毫無作爲。《晉書》記載:“(石虎)下書令諸郡國立五經博士。初,勒置大小學博士,至是復置國子博士、助教。”(《晉書·石季龍載記》)這算是對石勒政策的一種延續。

《晉書》又嘗載:“季龍雖昏虐無道,而頗慕經學,遣國子博士詣洛陽寫石經,校中經於祕書。國子祭酒·聶熊注《穀梁春秋》,列於學官。”(《晉書·石季龍載記》)這段史料則直接提到了石虎遂昏暴,但是他對經學卻有相當的興趣。

七 | 二石對佛教的推崇

石勒與石虎對西域高僧·佛圖澄極其推崇。史載:“勒僭稱趙天王,行皇帝事,敬澄彌篤。”之後“益重之,事必諮而後行,號曰大和尚。”(《晉書·藝術列傳》)


武悼天王·冉閔

一 | 後趙政權概況

石勒死於咸和七年(333年),終年六十歲,在位五年(石勒於319年稱趙王,328年建立後趙政權,330年正式稱帝。若從石勒稱趙王算起,則勒在位十五年左右)。石虎死於永和五年(349年),在位十五年。石世繼位三十三日後爲石遵所殺;石遵在位一百八十三日後爲石鑑取代;石鑑在位一百零三日後爲冉閔、李農廢殺。永和六年(350年),冉閔殺盡石虎三十八名孫子,盡滅石氏。永和八年(352年),趙汝陰王·石琨逃奔東晉,被斬於建康,石氏遂絕。

二 | 冉閔的身世

冉閔的父親名叫冉瞻。據《晉書》記載,冉瞻字弘武,一名良(就是說冉瞻又叫冉良),是魏郡內黃人(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石勒攻破陳午(乞活軍統帥)時,冉瞻爲石勒所獲。勒命石虎以瞻爲養子。史稱冉瞻“驍猛多力,攻戰無前”(《晉書·石季龍載記》)。

之後,冉瞻以“石瞻”之名效力於石氏,與晉廷數度交鋒。咸和三年(328年),劉曜與石虎戰於高候,石瞻戰死。

值得一提的是,冉瞻爲石勒所獲時年僅十二歲(《晉書》說法)。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那冉閔的出生必定是在這之後幾年裏的事情。也就是說,冉閔打一出生就是生活在石勒、石虎的家庭中。因爲這時候冉瞻已經改名爲石瞻了,所以說冉閔打一出生就是被叫做石閔的。直到之後他自己建立了政權,才恢復了冉姓。

也正因爲如此,冉閔同石氏決裂以後,石氏宗族紛紛舉兵討伐冉閔;石氏宿將姚弋仲、蒲洪皆不附於冉閔。姚弋仲嘗對其子姚襄說:“冉閔棄仁背義,屠滅石氏。我受人厚遇,當爲復仇,老病不能自行;汝才十倍於閔,若不梟擒以來,不必復見我也!”慕容儁曾派封裕詰問冉閔的使者常煒:“冉閔,石氏養息,負恩作逆,何敢輒稱大號?”

三 | 冉閔屠胡後造成的影響

石勒、石虎在其征戰生涯中對漢人的屠殺是相當慘烈的(石勒在年輕時做過奴隸,曾遭到晉人的壓迫。胡、漢民族間的矛盾自此埋下伏筆)。

冉閔秉權後,知道胡人不肯爲自己賣命,於是“班令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門。’一日之中,斬首數萬。閔親帥趙人以誅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屍諸城外,悉爲野犬豺狼所食。”

冉閔屠胡所造成最大的影響就是:中原的羯、胡勢力被大大削弱,自此以後不能再有所作爲了。

四 | 關於中原一帶持續的混亂

石虎死後,後趙政權陷入一片混亂(也可以說是中原陷入一片混亂)。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由於之後割據於中原大地上的諸多勢力都沒有能力來平定混亂的局面。

石遵、石鑑皆是短暫的登場,最終大權還是落入了冉閔之手。而後冉閔與胡、羯勢力分道揚鑣,石氏宗族石祗、石琨紛紛舉兵討之。石氏宿將姚弋仲、蒲洪各有據關右之志。一時間誰都不服誰,誰又無法徹底滅掉誰,所以混亂的局面就此形成了。

東晉方面原本想趁着中原的大亂一舉北上收復失地。事情未果。

冉閔後來攻入襄國,然最終敗於前燕·慕容儁之手。自石虎之死(349年),至冉閔之死(352年),將近三年的時間裏中原混戰不止。當然,戰亂在之後依舊延續了下去。

五 | 對於冉閔的評價

歷史學家范文瀾在其著作《中國通史》中寫道:“他的野蠻行動反映着漢族對羯族、匈奴族野蠻統治的反抗情緒,所以他的被殺,獲得漢族人的同情。慕容儁致祭贈諡,正是害怕漢族人給予冉閔的同情心。”

呂思勉在《兩晉南北朝史》中提到:“閔既誅胡羯,而又殺諫臣以媚之,則本非有民族內外之見。蓋當時五胡,習以漢族以外諸異族爲鬥士,攻閔者所用多其人,故閔覘知其不爲己用而誅之,所翦除者異己,非有鉏去非種之心也。然‘各任所之’之令一下,胡、羯去而趙人悉來,則民族同異親疏之義,雖未光大,終陰行於不自知之間,而閔不能引而伸之,以成功而遠禍,亦可惜矣。”

《晉書·石季龍載記》嘗寫道:“世龍(石勒的字)之殪晉人,既窮其酷;永曾(冉閔的字)之誅羯士,亦殲其類。無德不報,斯之謂乎!”

六 | 關於冉閔的諡號

《十六國春秋》記載爲“武悼天王”(《晉書》同之);《資治通鑑》記載爲“悼武天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