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千千语,寄与爱茶人

深秋的午后,泡上一盏茶,或是红浓的普洱,或是清幽的白茶。再拿出一本书,端坐于临窗的茶台,一边喝茶,一边看书。时光就这样清浅地在指尖划过。

窗外,一片暖阳,透过窗櫺,洒落在茶台上。光影斑驳,让人心生温暖。有茶,有书,便是怡然的时光。

翻阅的书,是马老师的新书《普洱六山记》。几天前收到此书,白色的封面,一壶,一杯,一簇菊。清幽淡雅,墨色生香。

打开品读,循着缕缕墨香,探寻茶文化,感受茶山之美,体会普洱茶的厚重底蕴。

读着读着,只觉内心越发欣喜和激动。欣喜的是,可以跟随马老师的脚步,一点点丈量茶山的距离。激动的是,可以用马老师的文字揭开古茶山的神秘面纱。

是的,对于每一个爱普洱茶的人而言,心心念念的必是彩云之南的茶山。那里,崇山峻岭蜿蜒起伏,蓝天白云浩瀚辽阔。那里,有雄浑的澜沧江,有一山一味的茶韵绵绵。

马老师,作为一名茶文化学者,致力于弘扬茶文化,创办行知茶文化讲习所。已出版《普洱寻茶记》和《读懂中国茶》,荣获茶媒推荐阅读十大茶书名单。

马老师,爱茶,惜茶又懂茶。他擅于言敏于行,一方面坚持每年茶山访茶,并且将所知所感形诸文字,著述成书。另一方面,举办各种茶文化主题讲座,传播茶文化。知行合一,孜孜不倦。


这本书里,马老师用翔实的历史资料还原了古茶山的人文历史,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续写了当代古茶山的真实面貌。

古六大茶山,分别是攸乐、莽枝、革登、倚邦、蛮砖、易武(漫撒)。古老的茶山,绵延着厚重的普洱茶文化。这里,是普洱茶的发源地,七子饼的故乡。也曾是清朝的贡茶之地。

自2011年起,马哲峰老师和一众热爱普洱茶的学友,深入古六大茶山,游学访茶。这是这个求知的过程,也是一场探索之旅。

他们不怕山高路远,不怕道路曲折,翻山越岭,爬山涉水,只为深入了解古茶山的真实风貌。

他们或是开着越野车,或是骑着摩托车,或是徒步攀爬,或是涉水而行。曾经摔倒受伤,曾经被蚂蟥叮咬,曾经被自然保护区的人横加阻拦,也曾经无功而返满是遗憾……

但这些,在马老师看来,都是值得的。访茶之路,道阻且长。所有的困难,所有的苦累,在喝茶的瞬间,便都烟消云散了。

马老师一行师友,深入原始雨林,进山寨,访茶农,亲自采茶制茶。由此,更加感慨茶农的艰辛与不易,更加珍惜纯正古树茶的难得。

茶山深处,总有爱茶人循香而至,乐此不彼。他擡头仰望天空蔚蓝,白云来去如斯。看多少人在茶山上来了又走,多少次在茶山上迎来日出送走日落。

人来人往,云聚云散,唯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唯有手里的一盏茶,馨香如故。就是这一盏幽幽茶香,可慰舟车劳顿,可慰世俗风尘,可慰余生安宁。


马老师曾说:“最好的茶味就是自然之味”,深以为然。喝过最好的茶,便觉世间百味,皆如浮云。

茶,是山间的明月清风,是心里的安然清宁。一抹山野气韵,感受大自然的气象万千。

诚如唐朝诗人卢仝的《七碗茶诗》: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茶,既可涤烦解渴,又可怡然静心。静与美,总是相得益彰。得一静字,便可洞察万物,穿彻古今。静,可虚怀若谷,可通仙灵,亦可修身养性。

品一杯茶,读一本书。在浮世喧嚣中,觅得片刻的宁静。

作者简介:茶诗花,安般兰若签约作者,郑州市作协会员。开一间茶馆,饮红尘悲欢。执一支素笔,写世间温情。喝茶读书,不争朝夕。已出版美文集《在最深的红尘里相逢》,全网热销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