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价值

大家知道我辞职了自己“创业”,于是每次见面都问怎么样。我说,钱还没挣着,不过过得特开心。

我每天运动,看书,写作,弹琴,现在加了一个画画。精神十分的丰富,内心十分的富足。那种与艺术的联结给了我特别丰富的体验。

我甚至想人类本来就该这样活着,而不应该被工作推着没有了其他,不应该将艺术和精神弃置。

在希腊旅游时,我惊叹古希腊艺术的灿烂。尽管许多只剩断壁残垣残缺不全,但那岁月和污浊掩饰不了的艺术的璀璨大概会令任何人沉思赞叹。我想古希腊的艺术已经达到了人类的巅峰,在那之后实际上人类的艺术并没有超越它,而在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更罕有能震撼人心的艺术瑰宝。

无论是绘画,雕刻,音乐,文学似乎都如此。这是为什么?难道富有不应该为艺术创造更多可能性吗?

人类的效率在全方位的提高,为什么艺术的“效率”却没能提高?想来这正是人类逐渐放弃了艺术的明证。

放弃了艺术,也就放弃了精神的美好和享受。没有了精神的富足,人们也只好去物质中追寻精神中的缺失,然而,因为方向错误,这种缺失怎么也无法通过物质填满。

这个状况在我们国家更严重。从小我的音乐课和美术课就是敷衍了事,并且时常被其他主课抢占。我们的美术馆,博物馆也很少。

前几天看到教育部频频出手教育改革,首先将体育设成必考项,随后将音乐也设成了考试科目,一副要改变过去单一能力鼓励全面发展的决心。

用心大概没有错。只是,从做法上,考试能培养人们真正的热爱,让人们享受其中,与之联结吗?

体育的素质测试姑且可以理解,音乐要怎么考?恐怕结果是学生多了一门应试的科目,而课外辅导班又多了一个好业务吧。

相比之下,国外学校的方法值得借鉴。我的孩子现在在新加坡的国际学校,学校里艺术课是真的让艺术成为孩子的一部分。孩子的语言课里有这样的题目,请在卢浮宫网站上选几副喜欢的画,并从艺术的角度阐述你的观点。女儿的绘画课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已经学习了莫奈,梵高,日本的画家,现在在学习抽象画,了解不同的抽象画画家,欣赏他们的作品,并且画自己的抽象画。我羡慕不已。

对艺术和美的欣赏可能是将人与动物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标志。动物们吃饱喝足就可以了,不会因为一首动人的歌曲而陶醉,因快乐的旋律而翩翩起舞,忧伤的旋律而低沉。动物们也不会在美好的风景前沉醉。唯有人,天然与艺术有着联结。科学家证明了不同情绪的旋律在人大脑中产生的不同反应。音乐和绘画甚至成为了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人表达,联想,抒发。

维克多.弗兰克尔描述在纳粹集中营里,艺术也被尊敬。不知明日生死的集中营里犯人们在听到一首小提琴曲时也忽然心弦触动,重新找到了生之意义。在劳动过程中,忽然看见阿尔卑斯山顶的积雪和落日,他们也顿时被自然的壮阔美所震撼,感受到那种情况不可能的幸福。

缺衣少食时,物质的满足能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精神满足。而当物质不再匮乏时,物质所能带来的精神愉悦的边际效应就越来越少。

西方社会焦虑和抑郁程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是精神空虚,社会追求单一价值的结果。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是让人们重回精神家园,找到与精神的联结。而艺术则是一条重要的道路。

放慢脚步,给自己一点时间在艺术的世界中徜徉。假如全社会都这样做了,我相信,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将变得极其愉悦,极其友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