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微澜||厚踏粥

家乡的早餐大抵以粥为多,小时候只知道粥,后来到了城里,城里人却把粥称为稀饭,但在我眼里,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乡下的粥厚实,能填饱肚子,而城里的稀饭只是佐餐,必须配与馒头、包子、煎饺之类,单吃是吃不饱的。

根据词条解释,粥是一种由稻米、小米或玉米豆类等粮食煮成的稠糊的食物,讲究的是粘稠度、酥烂度和交融度;而稀饭虽然也是粘稠的,但水和米基本上还是分得清的;有人有过形象的描述,粥是水少米多,稀饭是水多米少。

因为打小的习惯,早饭一直喜欢吃粥,而且是厚踏粥,顾名思义,厚实的可以踏上去,这大概源自于母亲,母亲常说:早饭要吃饱,吃饱能撑一天饥。那时父亲在外工作,母亲一个人挣工分,经常是吃过早饭,拖着我们兄弟俩下地干活,中饭来不及回家烧,直接吃点山芋、芋头等继续做,因此,虽然有我们兄弟俩的拖累,但从来没耽误生产队干活。

那时候粮食比较紧俏,家乡又是产棉区,很多人家都是稀饭,即使是粥,也是加了很多的麦粞、麦片、胡萝卜,拿现在的标准都是营养丰富的杂粮,但当时最缺的就是油水,杂粮野菜虽然能填饱肚子,但去油,不耐饥,而且越吃越多,把胃都撑大了,很多人一吃就是几大碗,害的粮食更不够吃。

而我家一直是白米粥,大多还是粳米,有时也有籼米,但母亲都会兑上些糯米,煮的时间不长不短,短了不烂,长了腻味,盛在碗里,表面一层亮亮的米油,看上去就很有食欲,吃上一小碗就有饱腹感,关键是十分的耐饥,在我的记忆中,家里的大碗是盛菜的,小碗是用来吃饭的,而且很少去盛第二碗,这个习惯一直沿袭至今。

因为本地都不产大米,统筹的口粮都不够吃,农闲的时候,母亲带上自家的小麦、鸡蛋等等能换的东西,以及卖猪、卖鸡积攒下来的钱,骑上几十公里的自行车,到南边产稻区的集市去换米,每次也就八斤十斤的,一个来回就是一整天,有一次路上摔了一个跟斗,腿一瘸一拐回的家,可心疼的却是撒掉的那些米。

就这样,再艰苦的情况下,厚踏粥都是我们家的标配,麦粞粥反而成了我们的牙祭,更主要的是,我们家的早饭从来都不会落下的,哪怕再忙再没时间,都要吃完。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冬天天气冷,躲在被窝里不肯起床,等时间过了点,才知道着急,但不吃早饭,母亲是不让出门的,那时好面子,在学校挨老师批,是天大的事,尽管如此,边掉眼泪也只能把早饭吃完,才能上学。

如今条件好了,早饭的品种也丰富了,如果是我准备早饭,依然是厚厚的厚踏粥,内子经常讽喻称,鸡都可以在上面走了。中饭和晚饭可以凑合,但早饭必须得吃,而且要吃饱,这倒很符合“早饭要饱,中饭要好,晚饭要少”的养生理念,至今我还能保持匀称的身材,大概得益于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