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可以永遠當孩子!

在羣裏看到黃老師說的這樣一句話: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情結,孩子是父母一生的牽掛。如果擺脫不了這個情結,那就永遠是個小孩。

羣友也在下面應和,一方面享受着父母的寵溺、照顧、感動着,而另一方面卻又矛盾着。

這個矛盾在於感覺被控制。

其實,在我看來,中國人始終都是喜歡做孩子的。包括像過年這種事。

雖然很多人一直在排斥着過年,反感去應付那些七大姑八大姨,說一些心不在焉的話、做一些“得體”的事,可是另一方面卻都是想着回家讓媽媽做幾頓自己愛喫的菜,讓家人在你睡醒時已經打掃好了衛生,做好了早飯,自己當個被寵的廢物就行。

無論多大的孩子都是這樣。

然而,隨着自己小家庭生活方式的不斷社會化,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正在掙脫這種所謂的“原始家庭”的影響,打破原有的家庭模式。相應地,新的、更適合自己的家庭模式逐漸建立,這個建立的過程很痛苦,需要雙方打破各自原有的家庭模式。與此同時,無論多麼艱難還得和對方建立起新的模式,這個過程無疑是非常艱難的。就好像兩個人都在接受抽絲剝繭的過程時還得分身力氣去和對方建立着關係,而只有抽絲剝繭這個過程結束後脫胎換骨,才能以全新的自我去建立起新的關係。

但是,大部分人不願意去嘗試這個過程,這個過程不僅包括了心理的洗禮,也包括身體的折磨。

而且這個過程有可能會相當漫長,甚至一輩子都在裂變也不一定。

很多人以爲心理學只是存在於心理精神世界之中,其實不然。

任何理論的實現都離不開實踐,包括心理精神世界也是一樣,許多的事,只有實際做了,才能在心理上做到新的建構。更多的心理問題需要實踐的不斷練習,只有在練習中我們才能真的體會到那些心理需求和行爲的真正意義所在。

承載心理的一個非常具體的容器便是身體,軀體化反應又是實實在在需要去重視的。

長大,是一件非常難的事,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願意長大了,會發現這是一件非常偉大且幸福的事。太陽的光即使再暖,那也是別人的,父母的愛,即使再多,也有讓你失望的那天。唯有讓自己成爲發熱發光的太陽,我們纔不用藉助於他人,唯有自己心底的愛源源不斷流動時,我們才能真的做自己的主人,也纔會真的學會愛自己的父母、孩子,以至於其他人。

武志紅的《巨嬰國》雖然很多觀念過於偏頗(僅個人愚見),但我仍然認爲他的作品對普通大衆具有很好的指引作用,會給你指引一個方向,也許,那個方向是模糊的,但至少讓你知道,還有另外一個世界。

回到最開始,我並不是說做孩子不好,而是如果一心要做孩子,就要甘心於這種“被控制”,否則這種痛苦便會一直伴隨左右。

但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人能真的一輩子當孩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