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百家争鸣你了解多少?

文明的发展:

夏商周不仅是三个朝代,也是三个时代,更是三个民族和三种文化。准确地说,是三个不同的民族在三个不同的时代,先后创造了三种不同的文化。这三种不同的文化,有着三种不同的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礼记·表记》)。尊命,其实就是信天命。尊神,其实就是敬鬼神。尊礼,其实就是重人事。所以,这三种不同的文化,也可以各有一个关键词:天命、鬼神、人文。

郡县制度就取代了封建制度,官僚政治就取代了贵族政治,地主阶级就取代了领主阶级。一个全新的制度诞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也开始了。这个制度,就叫“帝国制度”。这个时代,就叫“帝国时代”。

孔子墨子怀才不遇:

士在秦汉以前,是最低一等的贵族。秦汉以前的社会,有阶级,也有等级。阶级有三等:贵族、平民、奴隶。贵族则分四级:天子、诸侯、大夫、士。帮助大夫打理采邑,叫“齐家”;协助诸侯治理邦国,叫“治国”;辅助天子安定四海,叫“平天下”。修、齐、治、平,都是士的任务,也是士的使命。这就是第四点:士,是有文化、有教养、有本事,而且必须出来工作的贵族。

孔子和墨子运气不好,基本上是到处碰钉子。这固然因为他们的主张不合时宜,也因为在春秋后期和战国之初,士的重要性还不明显。到战国中后期,就不一样了。

从春秋到战国,士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而崛起,成为当时社会的中坚力量。士人之牛,就牛在这里。

百家争鸣原因: 

韩非是王族,墨子是贱人,庄子做过小吏,孔子做过家臣。但没有人在意这些。人们更在意的,是道德和学问、思想和方法,而不是血统和职务。这就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因为只有超越国界和族群,才能考虑天下大事;也只有不看出身和地位,才能真正造就精英阶层。

一是心智的成熟,这才创造了封建、宗法、礼乐三大制度,以及超越前人的新文化。

二是社会的剧变,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都面临重大转型,有大量根本性的问题必须回答。

三是士人的崛起,即已经出现一个能够产生思想家的阶层,他们是这个时期最自由也最活跃的力量。因为自由,所以是“百家”;因为活跃,所以要“争鸣”。

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活了七十三岁或者七十四岁,为什么重点介绍这个人物,因为他是百家争鸣的开篇人物

儒家的主张,简单地说就是四个字:仁义礼乐。为什么要主张“仁义礼乐”?因为在儒家看来,当时社会的问题,就是“礼坏乐崩”。礼坏乐崩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君臣父子都不仁爱。臣不爱君,子不爱父,就犯上作乱,礼就坏了。君不爱臣,父不爱子,就以强凌弱,乐就崩了。

因此救世的药方,就是“仁爱”。臣爱君,子爱父,就守规矩,礼就保住了。君爱臣,父爱子,就讲和谐,乐就保住了。所以,抓住了仁爱,就是抓住了根本,也就能标本兼治。

墨家

墨家认为,天下大乱的具体表现,不是犯上作乱,而是以强凌弱。强大的欺负弱小的,人多的欺负人少的,富有的欺负贫穷的,高贵的欺负卑贱的,聪明的欺负弱智的。之所以这样,就因为以前实行的是礼乐制度,而礼乐制度在本质上是等级制度。因此墨家主张“兼爱”,也就是用“无差别的爱”,来替代“有差别的爱”。

最终的目的,则是要用“平等的制度”,来替代“不平等的制度”。一旦普天之下都人人平等,全人类都无差别地相亲相爱,还有谁会欺负别人,又有谁会被人欺负呢?显然,这才真叫“治本”

墨子,是第一个公开批判孔子和儒家的人。墨家,也是孔子和儒家的第一个公开的反对派,孔子去世后,墨子才出生;墨子去世后,孟子才出生。孔子比墨子大八十多岁,墨子比孟子大九十多岁。孟子出生时,孔子去世已经上百年。孔孟的第一点不同,是孔子宽厚谦和,孟子刚直不阿。

儒墨两家的根本分歧便在这里。儒家主张有差等的仁爱,墨家主张无差别的兼爱。墨子为人民谋,结果是君权重于民权。孟子为君主谋,结果反倒是民权高于君权。墨家的思想更深刻,问题也更大。他们追求民权和平等,最后却走向专制与独裁

道家

儒墨两家,可以说都不能尽如人意。这就势必会有第三家出来说话,这就是道家。在道家看来,儒家和墨家都是隔靴搔痒。他们只看到社会出了问题,却不知道问题的根本在哪里。根本在哪里呢?就在总想人为地建立某种秩序。而且,先前的周公也好,后来的墨翟也好,在建立或提出这些秩序时,表现出的正是人类的无知与狂妄。他们以为自己聪明绝顶,先知先觉,可以替天行道,代天立法,却哪里知道天是不立法的。天道自然,大道不言。任何人为的秩序,无论怎样精心设计,都是自作聪明,徒劳无益,最终也都会出问题。只有顺其自然,才能天下太平。

显然,此时此刻,也包括将来,唯一正确的选择,不是做什么,而是不做什么。一句话:无为。道家的主张是“无为”,也就是不做什么。不但自己不做,也反对别人做。

所谓“儒道之争”,就可以概括为三句话:有药可救,还是无可救药;拯救天下,还是拯救自己;积极有为,还是消极无为。道家却主张什么都不做,而且认为越做越糟糕。只有什么都不做,才能实现天下太平。孔子和墨子认为是缺少爱,老子和庄子认为是瞎折腾。

在老庄看来,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瞎折腾。为什么会瞎折腾呢?因为多欲望。欲望也无非两条,一是名,二是利。有欲望就会有追求,有追求就会有动作,有动作就会有成就,有成就当然就会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又会更有追求。因此,不但不能有追求,不能有动作,也不能有成就感。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原因也很多。比方说,虚伪。至少庄子或者庄子学派是这么认为的。在他们看来,当时的社会和儒家的道德,都极其虚伪。

西周封建,道没有了;春秋晚期,德没有了;战国中期,仁没有了;战国晚期,义没有了;战国末年,礼也没有了。这可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或如九斤老太所说,一代不如一代。照这样发展下去,只怕最后是连人都没有了。这当然不行,必须急刹车。急刹车以后怎么办?老子主张开倒车,退回到远古时代和氏族社会。因为只有原始氏族社会才是“无”:无阶级,无矛盾,无斗争,无智慧,无道德,无政府。

与老子相比,庄子就要感性得多。学术界公认,《庄子》一书,是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看的。就说一般都认定是庄子本人所著的“内篇”,文学性就极强。比如“北冥有鱼”,比如“庖丁解牛”,比如“庄生梦蝶”,都脍炙人口。所以读《老子》可以治国,读《庄子》只能修身。《老子》一书中不乏权谋,《庄子》一书中则充满灵慧。这就是老庄的第三个区别,即“老子多权谋,庄子多灵慧”。权谋用于政治,灵慧用于逍遥“老子假无为,庄子真无为”

古无为而今有为,道无为而德有为,天无为而人有为。所以,儒道之争,也就是古今之争、道德之争、天人之争。两家的是非,亦在于此。

儒、墨、道三家的异同之处:

第一,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

第二,道家(准确地说是庄子)无为而无求,儒家有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

第三,道家无求而同于道,儒家无求而得于德,墨家有求而求于鬼。所以,儒道可以互补,儒墨就难。

四家差异

1,儒家思想,是“文士的哲学”;墨家思想,是“武士的哲学”;道家思想,是“隐士的哲学”;法家思想,是“谋士的哲学”

2,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

3,墨家代表武士(或侠士),儒家代表文士(或儒士);墨家代表士的下层,儒家代表士的上层;墨家代表士的过去,儒家代表士的未来。道家是隐士的代表,道家思想是隐士的哲学。

法家

所谓法家,就是主张以势、术、法来治国的学派。势,就是由权力和地位形成的统治力量,即权势。术,就是统治人民和控制下属的政治手段,即权术。法,就是规章制度,其实是国家机器的统治职能,即权能。权势、权术、权能,核心是权,关键也是权。

法家也赞成无为,但同时反对无序。他们的主张,是“有序而无为”。请问这又如何能够做到呢?以法治国。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法”,一个是“治”。治,就有序。法来治,人不治,就无为。但是,再好的法,也总要人来执行,因此又可以说是“有为”。这就统一了儒道两家,而且更靠谱,更可行。就连墨家的难题,也解决了。墨家的难题,是没有一个最高的仲裁者,社会就没有秩序;让天子或者上级来专制独裁,人与人之间又不平等。但在法家这里,事情却很简单。意见分歧,听法律的呗!也就是说,不是由人,而是由法,来充当最高仲裁者。这确实高人一筹。韩非说得对,法律或法令这东西,是不认人的,也是最公平的,叫做“法不阿贵,绳不挠曲”(《韩非子·有度》)。可见有了法,墨家争取的平等就可以实现了。法治是井然有序的,因此儒家追求的秩序也可以实现了。而且,维持秩序,体现公平,还不必刻意为之,只要依法办事就行,这不就是道家主张的无为吗?无为、有序、平等,儒、墨、道三家的主张,岂不是都实现了?看来,法家发展到韩非,不但继承了三家,也超越了三家。

荀子与孟子的相同有三条

一,他们都同意人性是道德的基础

二,他们都认为人的社会性是善

三,他们都承认人有为善和作恶的两种可能。

不同的是:

1,孟子更看重善的倾向,强调“人性向善”;荀子更注意恶的可能,强调“人性有恶”。

2,孟子把这善的一面看作水,主张引导;荀子把那恶的可能看作火,主张防范

荀子韩非子不同有四

1,荀子只是“人性有恶”论,韩非才是“人性本恶

2,庄子追求的,是绝对的自由;韩非主张的,则是绝对的专制。

3,庄子希望的,是社会的宽容;韩非强调的,则是国家的管制。

4,庄子追求自由,希望宽容,是因为他认为人性天真;韩非主张专制,强调管制,是因为他认为人性本恶。

这也正是法家比儒、道、墨三家高明和科学的地方。

1,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其实是“不治”。

2,墨家主张“贤人政治”,其实是“人治”。

3,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其实是“礼治”。

结果是

1,不治的结果,是无政府状态。

2,人治的结果,是人亡政息。

3,礼治的结果,是礼坏乐崩。

这才有了法家的所谓“以法治国”,即依靠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有道理的,也是应该抽象继承的。怎么继承?就是只取“制度比人可靠”这一点,不要法家设计的专制制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