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解放自己


好友光耀天琛問我,如何理解《花非花,山非山》文中“知道何以什麼纔是生命精神成長的我在使命”的意義?我一時也不知道如何恰當地把我在文中想表達的意思告訴她。因爲要忙於生計特別是照顧孩子,許多文字因感而發而手機寫下,寫完後就發朋友圈及簡書上,待有時間再閱讀時,發現有些文字雖然大概說出了自己的觀點,但語言表達不嚴密,朋友們不一定就看得明白,常深感愧疚!

“知道何以什麼纔是生命精神成長的我在使命”,回想我當時在陽臺的思路,比較準確的表述應當是:知道何以什麼纔是生命成長的我在的使命。“我在”的“我”是人及自然界的各種生命,“在”是指生命在宇宙、歷史、天地中的位置和價值,”我在”我想表白的意思可以借用希臘德菲爾神廟上的那句話,“認識你自己”,加上最近總會遇到孩子成長的問題,所以,這句話我想表達的意思是:生命成長的使命就是認識你自己。

以我孩子來說。童年時,她看什麼都是獨斷論的,比如把碗推過桌邊一定往下掉,不會飛到窗外去,她只要一哭爸爸一定過來,不可能是小貓探頭探腦。她每天似乎都在多認識一點事物,每天都在她的世界裏揭開一個新祕密,就如萊布尼茨說的:只要給我們足夠的世界和時間,就能夠弄清楚一切——並且能夠領悟到我們所處的世界所有可能最美好的東西。

可這種美好現象,到青春期時戛然而止了。她開始懷疑一切,比如父母老師也會有缺點、知道的沒有她想象的多、隨意批評不理解的事物、是停留在過去,跟不上時代……從之前的無限信任到持續一段時間的不信任,陷入了成長的煩惱。然而,康德卻特別肯定了這種煩惱,認爲懷疑一切至少比睜着眼睛輕信世界更加成熟,是生命成長的必要與價值。

我對康德觀點的理解是:成長意味着承認貫穿於我們生命始終存在的不確定性,也意味着生命明明生活在不確定之中,卻依然認識到我們必然會繼續尋找確定性。在生命的兩端,理性的理想告訴我們現實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經驗卻告訴我們現實往往不是理想的樣子,生命的成長就是需要我們面對兩者之間的鴻溝——兩者都不放棄!

如果想在永遠不確定的世界裏有意義有價值地生存下去,而且活出自己的樣子,我們就得在理性與經驗間架起橋樑,那是我們獲得真正知識的唯一通道,以此認識世界認識自己,走向生命的自由世界。我爲何給前天的短文題目爲:花非花,山非山?因爲我以爲自由的生命必然要經過我執、破執、空相,以至於涅槃。認識自己是生命的使命,也是解放自己的過程!(寫於陽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