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天塌下來只是時間問題

好友散步路過書社喝茶,聊及國事、家事、天下事。他對當下一些熱點問題不太感冒,認爲多是政治作秀,最應擔憂的是十年後可能到來的“嚴重老齡化社會”。相較於滿大街多是手拄柺杖、蹌踉步伐的白髮老人,所謂的房產泡沫等等問題簡直不堪一提。

在坐多數人卻不以爲然,叉開話題迴應,有喫有喝享受當下即可,天塌自有高個兒頂上,何必憂思明天那些若有似無的事呢?


我想起寓言“杞人憂天”。杞國有個人,整天擔心天會塌下來,地會陷下去。一天,他走在曠野上,心想這時候天要是塌下來,連個躲的地方都沒有,肯定會被碰成肉餅的。他躲進房屋裏,又想,天要是這麼一大塊地塌下來,房屋不也被砸倒了嗎?砸倒的房屋不也要壓到頭上來嗎?如此,人世間還有可以保障生命絕對安全的棲息地嗎?

千年傳統的禮制文化裏,該寓言被引申用以嘲諷那些爲本來不用擔憂的事而去發愁的人。安慰世人說,居安思危的意識固然是好的,但是面對無法改變或者不太可能發生的事情,沒有必要過度的擔心。

那麼,天到底會不會塌下來?現代物理學的熵增定律已經揭示了宇宙必將坍塌、萬物終將消亡。

所以,天塌下來是宇宙的必然命運,只是時間問題,而時間似乎又是無限永恆的存在。內涵着宇宙宿命的“杞人憂天”,被我們的傳統文化巧妙地消解在“未知生,焉知死”的實用理性中(李澤厚觀點詞語),從未出現西方那樣因“日心說”而導致信仰危機的大恐慌,從而引發一場影響深遠,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並改變社會結構、人類命運的思想文化運動。

因爲沒有懷疑就不會恐慌,沒有恐慌就不可能去做改變未來可能性的實際行動。所以千百年來,中國封建社會的變革,基本上就是換湯不換藥。現實生活也常常只有魯迅所說的那樣,“中國的有一些士大夫,總愛無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來。他們不但歌頌生平,還粉飾黑暗。”


蘇格拉底說過,問題是接生婆,它能幫忙新思想的誕生。

對於未來的問題,即使無法着手改變,但一定會促使思考,思考當下行爲是否還具有意義,還具有多大意義。

所以,是否可以換個角度理解“杞人憂天”,不僅僅只是作爲被嘲諷的憂患意識,而是作爲主動懷疑與思考的勇氣和能力。

我想,好友想表達就是這個意思吧?


-END-


本文爲原創,可聯繫我【申請轉載】。抄襲、洗稿必糾!

作者介紹左岸。經營一家舊書店,筆耕寥寥真假言。愛好哲學,熱衷思考,或癡或愚,未改初心。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