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乎满足的类型小说——读《行动组》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这本《行动组》应该算是今年看过最精彩的推理小说了,起码是前三名——虽然一年到头也就看个十几本推理小说而已。另外一本值得特意夸奖的,就是呼延云的《扫鼠岭》,值得撰文好好分析一番。

作为一本类型小说,首先面临的就是定位问题。这不仅关系到作者的创作,还关系到与读者之间的默契。类型小说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帮助他们消遣空闲的时间。优秀的类型小说,自然是能够满足读者期待的作品;而杰出的类型小说,则是那些能够在满足读者基本的需求之余,加量提供更多有营养内容的作品。

同样是推理小说,社会派的杰作们,会提供有分量的有关现实世界的洞察与批判;本格派的杰作们,则会提供精致夸张的诡计设定;至于炫学方向的杰作们,则是充满了丰富细密的冷知识。而回到这本《行动组》,作为一本推理小说杰作,它同样提供了大量的足够让读者反复咀嚼,欣赏的内容。

大概上看,这本《行动组》算是一本警察小说。故事的主人公及主要的配角,都是警察。故事的展开,也是传统警察破案的路数。警察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一种行业小说:就是以“警察”这个职业为对象,介绍他们在日常工作中的作业程序、规章制度、人事安排等等。在这方面,《行动组》毫不吝啬手笔,不仅详细刻画了这个特殊小组在行动时候的各种细节与安排,更是将大量的笔墨,投入到了警察生活的黑暗面。

对于美国警察贪污的了解,之前仅仅是停留在马修斯卡德的几顶帽子钱上。但这本书,则是全方位的描绘了作为一名警察,可以如何不动声色的赚大钱,办大事:藏匿赃物、私刑逼供、串通法官、篡改证据……这些对于丹尼·马龙和他的团队来说,就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如果不是警服,他们与街上的黑帮分子,也许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当然,他们会自以为是的以为自己是在维护社区的和平,维系脆弱的社会关系。在书中,这种一厢情愿的说法,在马龙的嘴里说出了不止一次。不过按照“不可靠叙事”的理论来说,这种自我解释也是一种自我欺骗。

除了让人对美国黑警的下三滥手段得到了解之外,本书则像是社会派作品小说一样,将纽约社会的阴暗面暴露干干净净。这种社会环境的描写,一方面提供了主角们行为的背景说明;而另一方面,则是对现在社会的弊端直接的斥责。

美国的社会问题有很多,本书则是集中暴露了种族问题之上。这个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在《火线》这套剧集中,其实已经有了充分的描写。在这方面,本书并没有特别之处。但是有一点,还是值得再说一下。马龙团队的鲁索是一名黑人,他最近的打算就是全家离开纽约,搬到北卡。而他的理由很直接,他的儿子已经快要读大学了,他很担心自己的儿子被自己的警察同仁在街头击毙。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来,警察作为一种职业,黑人作为一种种族,当这两种标签叠加的时候,人们会自然的做出理性的选择。而这种选择的结果是什么,书里面也交代得清清楚楚。谁是强者谁是弱者,不言而喻。

就从这本书里面来看,美国的种族问题,真是是积重难返。而且已经不仅仅是黑/白问题,如果处理日益增多的拉丁裔移民,同样是新的棘手的问题。

围绕着警察腐败,故事又延伸出了一条线:联邦调查局对黑警的调查。这部分情节对人物的塑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马龙作为全书的主角,也是被重点调查的对象,也是被着重策反的内线。他在黑帮分子面前的霸道,在同事跟前的豪爽,在面临成为叛徒的时候,都产生了逆转。在这个逆境中,马龙的人物弧线在卑微之处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得更加立体。

就如同警局内部不是纯洁无暇的一样,联邦调查局内部同样是肮脏不堪。这条线就引出了对整个司法体系的抨击。检察官是司法界人士,但是却又不得不受控于市长的任命。当一个检察官表现出了强烈的政治追求的时候,他也就成了政治权力陷阱的受害者。在这种情况下,希望独善其身,也就是痴人说梦。

警界不干净,司法界也同样如此,而政界根本就是乌烟瘴气。相比之下,靠着实力说话的黑帮,反而显得纯粹。

本书作者唐·温斯洛本人,就是一个对社会事务几位热心的作家。他能够用自己的笔创造这样一个灰暗不堪的纽约,丝毫不让人意外。这本《行动组》是他在国内出版的第一本书,它其他的作品同样值得期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