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早教課,我們不需要|寶貝成長跡

毛根試聽早教課,課上老師演示蒙氏教具使用流程。老師演示拿工作毯的過程,聲音很洪亮,普通話標準,動作很規範嚴謹,訓練有素。她由跪姿站直身體,雙手依然緊握貼合在腹部,轉身走到工作毯處,腳步緩慢,有停頓,有節奏感,像是在和着音樂,也許是和着心中的節拍。就是這種節奏感令人感到儀式感的莊重。

工作毯鋪好,毛根馬上挪身坐在上面。這可是老師的蒙氏教具演示毯。我把毛根強行抱走。老師接着由跪姿起身,轉身到身後架子上取教具,一個塑料托盤,上面有一把金屬鑷子和十幾塊輕質海綿小塊。她把教具放到地毯上開始演示用鑷子夾海綿。

毛根早已迫不及待地湊到老師面前,搶到了從來沒有玩過的鑷子。老師要求他放回工作盤放到架子上。這個環節是老師演示時間,演示取出、工作、放回的過程,小寶貝要耐心等待。毛根聽從指令馬上起身將鑷子放回盤裏,但馬上又拿到手裏。他還是捨不得放下這個新鮮工具。一次又一次,他始終沒有放下。他拿着這個心愛的工具坐到離我們很遠的地方,想以此擺脫老師和媽媽強加給他的壓力。

老師允許他一直拿着。接下來老師演示第二種教具,毛根在擺弄手裏的鑷子,沒有專心看。老師操作完第二種教具後收走,毛根沒有近前看,也沒有任何感興趣的意思,手裏依然擺弄鑷子。這時老師再一次要求鑷子歸位。要求他先把工作毯鋪好再把鑷子那套教具拿到工作毯上開始工作。老師的聲音和藹,聲音裏有嚴厲的不可抗拒的意味,讓人感受到規則意識的重要性。

我抱着毛根幫助他拿出工作毯,鋪好,老師把那盤教具放在毛根面前,他終於可以開始用鑷子夾海綿了。他握住鑷子尾部,把鑷子尖頭處靠近海綿開始夾取,但是第一次他的小手還不會用力夾,沒有夾住。他想放棄,或者想直接用手去拿海綿。這一遲疑的動作讓人瞭解到他內心的緊張和不知所措。他還不會夾呢。

老師在他放下鑷子的時候說:“還是沒有耐心。”我馬上接過毛根的鑷子,想演示給他看,我說“他好像還不會操作,不是沒有耐心。”老師堅持說這麼大的孩子應該都會用鑷子了。我的內心油然而生出一種不安和焦慮,別的孩子都會了,我的孩子還不會呢。

我依然鼓勵着毛根繼續試試看,老師的評判打亂了他內心的安寧,因爲夾取海綿的挫敗感,毛根接下來很抗拒這個操作,他一次又一次地走到門前,要求開門離開。我把他抱回來,繼續下面的環節。既然不玩了,就要把工作毯捲起來放回原位。老師說:“是不是在家裏經常包攬孩子的事情。他會自己拿勺子喫飯嗎?”我回答可以,她接着說:“很多家長都會看孩子做不好幫他去做。”我承認我也有這個不良行爲。

說到此處,我停止幫毛根卷工作毯,想讓他自己試試看。我其實是想演示給他看的,他第一次接觸,我認爲他不會卷工作毯,一個一歲半的孩子應該還不會自己卷工作毯,我確信一歲半的毛根應該不會。老師一邊給毛根演示,一邊自己捲起了工作毯,她告訴我,這麼大的孩子都會自己捲起來,並放回去。我再一次感覺到一種挫敗感,別的孩子都會了,我的孩子還不會呢。

按照這樣的心理狀態,我應該會聽課程顧問的洗腦吧,“趕緊給孩子報我們的早教課吧,兩種課一起上效果會更好。孩子聽指令的能力還不行,動手能力也不行,沒有耐心,規則意識還沒有建立……”

這一連串的話語似乎在告訴我:“不上我們的早教課孩子就會存在很多問題。科學育兒方法的主動權掌握在我們手裏,你在家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錯誤的。”

多少家長因此而焦慮,馬上掏錢,買下一份安心,我的孩子在這上早教,一切問題都會解決的。事實果真如此嗎?

回顧整個課程,老師的操作非常規範,規則意識的灌輸也沒有錯,但是孩子的感受是最真實的。一歲半的孩子感受到了一種不接納,我這麼大應該會做的事情怎麼不會做呢?沒有耐心?動手能力不強?我不夠好?一次次走到門邊,想逃離整個環境帶來的不愉快的感受和壓力。老師始終認爲這麼大的孩子應該會做,她認爲毛根應該會自己完成。只有我最清楚自己孩子的情況,我應該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而不是因爲老師的話語而產生對自己孩子不自信的焦慮。

當孩子感覺到了壓力、不安的時候,他想喫奶。來到哺乳室,我懷抱着他,安慰着他:“好孩子,你感覺到有壓力了?”他“嗯”地快速回應一聲,沒想到媽媽竟然理解他。“你感覺到不開心不高興?”他再一次快速肯定地“嗯”了一聲。我說:“好孩子,媽媽知道了,媽媽感受到了,愛你,好孩子,你是最棒的寶貝。”

喫完奶回來,大廳里正在進行歡快的跳舞環節。毛根最喜歡跟隨音樂跳舞了,但是他今天沒有心情跳舞,拉着媽媽的手,指向門外告訴我他要回家。

我回應了課程顧問,謝謝!不報課程。我在心裏告訴自己,我的孩子很好,很棒。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