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最是臺城柳——記金陵城的三位末代皇帝

今日看葉兆言的《南京傳》,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南京作爲十朝古都,曾經出過三位有名的後主(末代皇帝)。而且,這三位後主在歷史上的在位排列也很有規律:以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的後主陳叔寶在位時間(582年至589年)爲中點,向前推300多年,南京出了個末年皇帝孫皓,向後推300多年,南京又出了個末代皇帝——南唐李煜李後主。而且這三個後主都被北方政權俘虜去了北方,沒有死在南京卻都死在了河南。這讓我對這三位末代皇帝有了濃厚的寫作興趣,我試着把這三位後主從歷史書中拉出來,作一番比較。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一般來說,亡國皇帝從來就是個受氣包,就是個大痰孟,就是一個垃圾桶。各種狼狽不堪都要承受,所有的負能量都要吞下,所有的壞賬死賬都可以算在他身上。就像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帝,我覺得他的末代皇帝就當得很冤。他自己非常儉樸認真,皇帝當得勤儉勤勉,競競業業,既廉政又勤政,他想牢牢地拉住大明朝這輛已經滑向深淵的老牛破車的繮繩,但已經無力爲天了。因此,我們也不能一唯都把責任推到末代皇帝身上,應從中深入分析歷史的前因後果,主客觀因素,還原歷史真相。

南京作爲皇城的歷史,應該從三國時代的東吳開始。“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雲閒今古同”。東吳以前的南京,所有的傳說都不能作爲歷史考證。南京,如果不是孫權在此定都,就不可能有後來的歷史。

吳國傳到孫皓手中已經是第三代第四任了,也是最後一代君主。孫皓(243年——284年),字元宗(皓宗),幼名彭祖。東吳大帝孫權之孫,東吳末代皇帝,在位時間264年—280年。孫皓這個孫子當得不容易,他是帶着一股怨氣來當皇帝的。(因爲他父親是個廢太子,被廢被殺)。他的內心肯定是壓抑的,這種人心裏有問題,一旦得勢發達後,他的某些舉動就變得不可思議,變本加厲。


孫皓從23歲開始當皇帝,在位16年。一開始,他在政治上改元“元興”,大赦天下,撫卹人民,開倉賑災,減少宮女,放生宮內野生動物,博取民心,被譽爲“令主”。但等到站穩皇位後,他就志得意滿,暴露出其粗暴驕盈,暴虐治國的本性來。從此,他開始大興土木,寵信佞臣,殺掉重臣,充實後宮人數,最多時達萬人。這些行爲,毫無常人的負罪感和責任心,讓羣臣寒心。孫皓在位16年後,西晉伐吳,建業(南京)陷落,孫皓被俘。這樣,三國鼎力的局面最後消失。東漢末年以來近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告終。


縱觀孫皓的一生,既是榮耀的,更是可悲的。榮耀與可悲皆因其地位。我可悲於他治理朝政的不專一。如果他能在位上持之以恆,勵精圖治,愛民如子,我想他儘管是末代皇帝,也能做出一番事業,至少能名留清史。但他的反覆無常,暴虐荒誕,最後葬送了國家。


可以說,孫皓死於魏國的強大,但更多的應歸咎於他的狂妄自滿,怨不得別人。

300多年後,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朝的末代皇帝陳叔寶閃亮登場。陳朝掰指頭仔細計算,連頭搭尾,也不過32年,前後卻出了5位皇帝。

陳叔寶(553年11月—604年11月),字元秀,小名黃奴。浙江長興人。(1500年前陳立夫陳果夫的祖宗可能與陳叔寶是一家人)。陳叔寶在位時間:582年—589年。是陳朝第三代第五任皇帝。陳叔寶年幼時曾經與母親一起作過西魏的人質,由母親一手帶大,從小缺少父愛,性格柔弱,偏執。


陳叔寶在位期間,荒廢朝政,耽於酒色,醉心詩文和音樂。當然,一個皇帝也好,平民百姓也好,有些愛好並不是件壞事錯舉,但不能因愛好而荒廢正業。如果一個皇帝既能寫好詩又有用心治國的能力,這不是更好嗎!但陳叔寶專心於詩文和女色,不理朝政,狂妄自大,毫無明君作風。你不把治理國家放在心上,即便寫出“花開花落不長久,落紅滿地歸寂中”的好詩又如何?最後,他的“玉樹後庭花,花開不復久”成了有名的亡國之音。

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對陳叔寶的評價是這樣的:陳叔寶的失敗皆與飲酒有關,如將作詩飲酒的功夫用在國事上,豈能落此下場。是的,當隋朝大將賀若弼攻打京口時,邊人告急,這個“活寶”還在飲酒作樂,不予理會;當隋軍攻入南京城時,軍人告急的文書被他丟在牀下,根本沒有拆封!亡陳,是天意也。當隋軍把陳叔寶從井底用繩拉上來時,一同“串”在繩上的還有寵妃張麗華和孔貴嬪,真是可笑到極點。


當然,亡國之君也有其苦衷。在南京當皇帝的君王中,陳叔寶肯定不是最荒唐的一個,他最多也就排到第四第五。其實陳後主最大的罪名,只是亡國,誰叫他當這個末代皇帝的,這也是天意,天意不可違。這也是中國歷史的“久分必合,久合必分”的大趨勢所定的。但當不當明主是你自己定的,也只能由後人來評價的。也就是說隋朝給陳後主的罪名任何一個亡國之君都可以套上去,只不過是陳後主的亡國皇帝是當定了,想不當都不可能。

南唐與東吳、陳朝一樣,都是從爺爺輩開國開始,經歷中主,再在第三代成爲後主。


南唐後主李煜(937年8月——978年8月),字重光,南京本土人。


還是那句話,南京從來都是一個能在亂世中獲得機會的地方,它也似乎永遠是某個王朝逝去的背影。如太平天國、蔣家王朝。李煜在南京當上皇帝后,有過一段相對和平的環境,有過比較發達的經濟建設,以及非常繁榮的文化。以文明程度而言,當時的南京,是中國境內最先進的城市。南京人安居樂業,如果沒有戰爭,大家的日子過得挺好。


老實說,比較南京這三位末代皇帝,我最同情的是李煜。這三位末代皇帝接位時,北方都有強大的、虎視眈眈的外敵。但李後主面對北方的宋國很早就釆取了措施,即位之初就呈《即位上宋太祖表》,拉攏關係,緩解雙方的緊張氣氛。他一邊派韓熙裁、田霖至宋朝貢,一邊暗地籌建新的水軍,作好兩手準備。爲了老百姓的生存,還自降身段,俯首稱臣。從政績上來看,他改革朝政,改進科舉,堅持施行儒家仁政,廣納天下賢士,力圖改變南唐積重難返的宿命。


我認爲,南唐對武人干政的限制,廣用儒吏,無疑是一種社會進步。文官制度在戰爭中也許不合時宜,但治理一個國家,管理一座誠市,顯然要比武人專業得多。後來北宋的重文輕武政策,給北宋帶來了巨大的繁榮。北宋也成爲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出現一個昏君的的朝代。


如果要把南唐後主李煜與陳朝後主陳叔寶相比較,我想這倆人除了同是亡國之君外,其它是不能相提並論的。雖然倆個人有相似的經歷,都有驚人的才華,都喜歡作詞寫詩,但李煜是真正有造詣的詞人,被稱爲“千古詞帝”,而陳叔寶只能稱樂人;李煜的詞不僅藝術造詣高,而且格調高雅,淒涼悲壯,意境深遠。在他的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一個國君的亡國之痛,亡國之恥。至少,在這點上李煜還是有愛國之心的,失國的心痛在他內心中始終排遣不掉,失國三年後,被宋朝皇帝賜一杯毒酒而死。而陳叔寶的詩不僅不上檔次,而且多豔詩。他從來就把自己當成一個風流才子,一個詩文騷客,亡不亡國無所謂。即使被隋朝統治者虜去洛陽後,仍然整天飲酒作樂,無所謂亡不亡國,連皇帝的體面也不要,雖然再苟活了16年,但他在楊堅面前已是“全無心肝之人”,換句話說就是行屍走肉。他最出名的《玉樹後庭花》也成了亡國之音。而杜牧那首“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就是出自這首《玉樹後庭花》。

陳叔寶留給後人除了他的妃子張麗華的故事和隋文帝那句:“陳叔寶全無心肝”之外,實在找不出讓後人嘆惜、懷舊之處。相反李後主李煜大量的詞留給後人多少追思和感嘆。《春花秋月何時了》、《無言獨上西樓》、《窗外雨潺潺》、《林花謝了春紅》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詞想必你一定很熟悉。


有人指責南唐的投降主義路線,我不敢苟同。南唐的滅國是遲早的事。當初,我們錢塘的吳越國王錢俶不也歸大宋嗎?這是歷史的大趨勢。不是想分裂就分裂,想統一就統一。李後主是一個性情中人,一個眼睛重瞳,當皇帝實屬勉強。他本人不想當皇帝,但他不得不當皇帝,想不當都不行。南唐在他手上,還能偏安十五年,已經很不容易了。李煜雖然無能,文弱,書生氣十足,但他畢竟不是一個壞皇帝。歷史永遠屬於勝利者,失者還能被懷念,已經相當不錯了。

歷史總是由勝利者來寫的。南唐重視經濟和文化,因爲失敗,很可能就是功不抵過。

愛都沒有愛過,又怎麼會痛徹心扉?!此話放在陳後主和李後主身上彷彿都合適。陳叔寶爲自己而創作、飲酒 、作樂,毫不在意愛不愛這個國家。而李煜則是爲國鞠躬盡瘁十五年,將自已的終生心血都獻給了南唐,只可惜,他生不逢時。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李煜對南唐的依戀才“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020年10月30日完稿於辦公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