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牛津笔记》感悟1

1.记忆里的文字有血有肉,虽带着主观和偏见,这是你的人生呀,喜欢作者的文笔,随性而自然,零碎但深刻,亲切而不油腻。

留学的经历注定是坎坷而丰富的,这也引发我对西方生活的好奇与遐思,好好跟着作者的笔触,看一看那些过去的事情。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敏感的隐秘处,有时候藏在心里想吐露也不敢直白地跟别人倾诉,不如写成感悟积累起来作为素材,或许能串成一本传记或小说。

2.由于没有珍藏旧物件的习惯,很多的回忆早已不知去向,甚是可惜。还好我时常回家看看,和老人攀谈,收拾庭院,寻找家的记忆。

语言也是有它的难处,毕竟为了使用的便捷和利于传承,大都做了简化,但是不使用精简的词汇又会感觉语句太长太过冗杂,因此我们热衷于流行的词汇,成了它们的奴隶。

3.以前向往住在带花园的乡间别墅,种菜自给自足,主要是空气新鲜,延年益寿。后来越发孤独感,觉得还是城市车水马龙热闹些,也方便些。那样的生活等自己年老了再说,年轻时候还是不能太享受安逸,容易堕落。

周围邻居喜欢养猫狗,我家不养,没这喜好,也可能是嫌麻烦。最关键的可能是自己不黏人,那也就不习惯别人黏自己了吧。也不好,缺少情趣,单调一些,这也是我父母给我的性情,领就领了,只是看到别人出来遛狗,心里还是有一丝寂寞的。

️4.我记得高铁也是有禁止携带违禁品的,几年前有一次刚好出发前使用剪刀✂️,就顺手装进揹包,安检时要我取出来,连同身份证拍照。当时还以为会被通报批评,毕竟检查的工作人员那么严肃,旁边的一位直瞪着眼睛。

这些物品的下场要么丢弃,要么是被那些工作人员收留使用。第一次不懂规矩也有情可原,不过作为自己会有些尴尬。

现在看到作者携带的是一把刀,不免感觉反差很大,不过那也是在飞机上✈️,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放在当时一定是个永远的记忆。

5.想必这个狭小的宿舍会是张先生一生最珍贵的记忆。这样的“原始气息”带着书香风情和传承的文化精髓就算不是读书人,也会被感化吧!

以前能有个简陋的住所已经是最好的礼遇,那时候“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我记得自己的大学也很老旧,很多同学于是觉得应该装修一下,因为我们只崇尚我们目前追求的物质和生活,没有意识到学校的本质。

6.读报不仅仅是个习惯,爱读书看报的家族也会有这个传统。看报视角也反应出政治和价值取向,You are what you read. 你读什么,你就像什么。同样,你生活在怎样的圈子,你就是这一类人的写照。

所以,广涉猎,多交友说得正是如此。

7.欧亨利的经典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反复提到琼西要苏不停地拉开窗帘,看那最后的一片树叶。并未展开描写窗帘等一些物件也是因为突出文章表达的精髓,但是看到本文对于窗帘的描写如此传神,想必,作者一定是对其有某种隐寓吧!

难怪此处是全球网红打卡地带,令人神往!

8.有些民族活着就是为了吃,说得不就是我们,中国人没有西方餐前那么多仪式。而且现代的饮食观从科学营养角度推崇晚餐简单低热量,一天少食多餐。但是入乡随俗,你在哪里就接受哪里的风俗吧。

英式炸鱼薯条味道一定很美味,想想就流口水。我只记得以前老家吃煎饼果子也是用报纸裹着,好像特地沾沾文气。

9.我对英国也是雾都、绅士这些刻板印象,感觉和中国文化格格不入。但现代的中国和以前也大不一样,时代在发展,变化无限大。李小龙、张国荣的传奇经历也逐渐淡出很多人的视线,现在想跳一段舞蹈也更倾向于流行的爵士、街舞还有现代舞。

10.除了日常上学,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才是点缀生活的营养早餐。

有些大学一味地追求就业率和考研率,大一就给学生灌输学习理念,很多学生都拉起长线备考。那种考不上覆读几次的勤奋者们还是不要抱着一棵树一个人战斗。我自己当年也是开始就想通过考研改变原来普通大学普通学历的悲催境遇,后来还是放弃了。

所以说上大学强调你的主观能动性。前两年一定要拓展视野,涉猎课本以外的新知,培养一些兴趣,认识一帮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参加并组织一些活动,不然,你会后悔。

11.不固定长椅,它在哪里,哪里就有学子的气息。想必孤身一人在花园中也能够尽情享受零距离的自然之美吧。

特质木牌版“可移动广告”成了牛津这座古城院墙外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想到自己读大学时候学校也会举行社团活动,可惜印成了廉价黑白的传单,四处发放,如果这个社团拉到了赞助才会投资制作海报横幅张贴,那段时间真不知道参加什么活动,就索性报了个舞蹈社团,也没去几次,甚是可惜。

说明牛津的花园里长椅子不多,应该多安置一些,毕竟很多人就是想在外面读书写作。

现在新员工入职前都需要进行安全培训,因为我们周围的安全隐患太多了。

1666年伦敦大火,2019年巴黎圣母院大火,我们惋惜的同时,也应该告诉自己,生命短暂,珍惜当下。

“大学,大师也,非大楼之谓也”。大学中的大楼得像个大学,可供安顿无数的莘莘学子。外在的任何装饰也都只是附属,有大师的大学更有品味和尊严,而牛津正如事。

12.读书读得入了迷像极了看一场电影,动用全身各处的感官,而所占比例很小的人脑消耗着全身20%的能量,这一趟下来甚是爽飒。

职业生活大多是肤浅型工作的拼接,每天被琐事烦扰,人越来越不愿意静下心来品味文字了。

读这本牛津笔记,我甚是喜欢,读到了心里,在与作者对话。

13.王尔德是同性恋,这我还真不知道,不过之前看奇葩说邀请的嘉宾高晓松说过,自己曾经做节目时,主办方要他介绍柴可夫斯基,讲到他的生平是同志的身份,却被要求删掉这段内容。高晓松很淡定的表示,你们要我介绍伟大的柴可夫斯基,我也只是将他的其中的伟大的一部分介绍而已,柴可夫斯基可没有错,是你们错了。

这不是明摆着告诉亚文化群体们,你们可以做出伟大的成绩,但是你们不能做真实的自己,需要把自己藏在柜子里。

王尔德也没有错,不过从他的语录中可以体会到他需要拥有很强大的内心去面对周遭的压力。当一个孤芳自赏的诗人,倾吐内心细腻的情感,一点也不做作。

他说过,一个人生命的真实,不是他做过的事情,而是围绕他的传奇。

只是他生在那个时代,你看Troye Sivan,成了粉丝疯狂追捧的明星偶像。

14.多美的紫藤花姑娘,刚醒后慵懒地向你眨巴着眼睛,在幽静清凉的小巷里舒展身姿。我想到自己家附近的公园也有个小花廊,上面盘旋着的也是紫藤,不由地浮想联翩起来。

作者说阴盛阳衰那可是真的(//∇//),很多大老爷们故作矜持,不好意思搭讪别人生怕被说不够绅士。

虽然结伴,第一次走在狭窄幽巷里未免会提高警惕,何况这个世道还是防着点坏人为好,大不了尚不了可能错过的美景罢了,整个牛津处处是宝藏,以后熟悉了肯定还会来逛。

15.现代人可不能经常喝酒,容易引发三高以及并发症。还是不喝酒自在,我现在工作聚餐不喝酒,也是因为身体原因血压低不能喝,就索性不喝罢了,总不能逞能后出洋相。

大学读书时,晚上下自习从图书馆往宿舍走,也会有孤独和寂寞的感觉。所以说,读书人,有些时候很多感觉是相似的,但境遇却各有个的独特。

16.➡️作者可谓是钟爱紫藤花姑娘了,在之前的日记里也提过,只不过这次的描写更能引入无限遐想,谁还不是在哪个时候会想入非非一点呢?

不过是比做成女孩,那还不是太丰满,尺寸和饱满还不太一样吧。

➡️极简主义者最大的好处就是精力可以用在自己钻研的事情上,选择困难症和没有断舍离都能让你一辈子活在纠结的选择之中,而且还不自知。

于是,打算给自己的生活断舍离一次,整理以前的旧物件,想想是否能做成个纪念品节省保存的空间呢?

17.➡️大学毕业时刻是人生的选择期,这个时间别人的一句话、你的一念之想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作者刚好是在1984年读《1984》,就凭这件事情可以幸运一辈子了。

企业家也好铭记这一年,在以前,中国没有市场。

邓爷爷,永远的小平同志!

➡️邓丽君就是个传奇,《甜蜜蜜》永远是经典。

这也是人开始大胆追求爱情的开始。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夺得中国第一块金牌

➡️1984年,中国女排夺冠!

郎指导您辛苦了。

➡️1984年的春晚(记得追忆一次看一场)

这都是作者美好的回忆,我也想到几年前自己刚毕业的场景。可能境遇有些不同,我处在自我否定的焦虑之中。我不后悔以前的经历,这是我的人生,很多时候自己做一些事情也是因为自己只是在这样的层次和格局之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暂时忘掉过去,立刻行动,种一棵树最好时间也是现在。

18.图书馆给我们制造了“强磁场”,陈海贤曾在《了不起的我》提到各种“场”的效应,当你置身其中,全然忘我的感觉真的很有画面感。

自己偶尔在本地书店、图书馆看看书,奔着读书就是个陶冶情操的事情,即便现在的书店已经不完全是书店,各种衍生品裹挟。吃喝玩乐一条龙。

回到作者视线,在这样神圣的地方探求真知,想必印象终身难忘,好奇心免不了,对石匠油画感怀想纪念一下可惜还被守值得管理员怼一下,画面感十足,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到哪去了,之前还提大英帝国的?

19.提到移民,我想起小学三年级的魏同学,下学期移民加拿大。那时候只觉得外国比中国多一些新鲜的事情,2000年初得时候网络也不算发达还没手机,他有时候会寄明信片给我们班包括一些在那边的照片,有几幅在雪地里打雪仗,我那时候不懂地理,觉得为什么外国总是在冬天,想想自己易寒体质,冬天如果不运动健身要比平常人多穿点衣服御寒,就有一丝凉意袭来。但是很怀念他,后来不常联系,只能说我和很多同学断了联系,小时候自己不主动交朋友,也没有微信,所以现在就很期待广交挚友了。

20.孤独的灵魂可以用几首歌来解救,歌曲太治愈了,对我来说,真的是最无助时的精神力量。

在我小学时期比较流行周董的歌曲,也很喜欢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很多歌至今还能在聚会时翻唱几句。《稻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外婆家的农村生活,《听妈妈的话》告诉我小时候就是不懂事的孩子,《安静》一直可以单曲循环,让浮躁的内心变得更加宁静。就是以前的这些歌特别有味道,虽然现在依然新歌不断,只是现在音乐太丰富了,喜欢的类型多起来反而失去以前的感觉,以前买CD唱片的感觉,,,

21.作者的人生几个阶段都是创奇的巧遇,1984年他正在读大学,这也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刻。

时光倒转,1976年,十三四岁还正值花季,这一年,很多伟人离去,让作者一下子从稚嫩变得更加成熟,人在年少的时候多一些感情的触动是好事情,男孩子更加迟钝。

想到我第一次真正去思考死亡是2009年,国学大师季羡林走了,我刚好也是作者这个年纪,因为语文教材里有季老的课文,当时是伤感中夹杂着对死亡的恐惧感。认知体系还未构建成熟,人生经历太少,哭不出来,只能莫名地敬畏生命。

22.以前都说出国留学的孩子打打工对自身发展很好,毕竟自己挣钱才知道珍贵。

去餐馆端盘子做服务员也是一门艺术,在中国不同档次的餐馆就餐,服务员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之前一段时间出差顺便在借口小店吃饭,由于人爆满,饭店服务员催促我们快点吃完走人,我在想我吃饭已经很慢了,又不是边吃边聊天,于是后来还是少吃土豆丝,因为我吃土豆丝喜欢咀嚼不然总感觉嚼不烂。

所以自己体脂率匀称不胖,也有可能是喜欢细嚼慢咽好吸收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