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365 給寶貝的第59封信:《道德經》第40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親愛的寶貝:

今天是週日,跟兩位同事約好了給大家聊聊如何考研、考博和讀研的過程。一個多小時聊下來,也明白了爲什麼他們可以在比我年輕的時候就能在科研能力上遠遠超過我。幾點收穫總結如下:

1.規劃要提前做。無論是出國、就業還是讀研考博,規劃能早就早。越早想明白,付出的代價越小,因爲有了更多時間準備,競爭中就更加有優勢。

2.決策來自過程中的體驗。做事的時候體會這件事是否i感興趣,是否想繼續做下去。根據體驗和感受做出的決策更加準確,符合長期主義。方向對了,後面怎麼走都會少一些內耗。

3.要多主動。在學習方面,主動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主動找資料,設計方案,主動寫論文。深造、工作方面可以多主動跟導師聯繫,尋求導師的支持和幫助。

一個人無論怎麼走,內心其實都是有決策和判斷的。只不過很多人不相信直覺的判斷,更希望尋求周圍人的肯定。問題是周圍人可能答案是相反的,這就帶來了麻煩。

如果你不知道要什麼,就可以想想不要什麼。

從“不”中尋找“是”,這也是老子的智慧。

第四十章

[原文]

反者道之動①,弱者②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③,有生於無④。

[譯文]

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註釋]

1、反者:循環往復。一說意爲相反,對立面。

2、弱者:柔弱、渺小。

3、有:這裏指道的有形質,與一章中“有名萬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無相生的“有”字。

4、無:與一章中的“無名天地之始”的“無”相同。但不同於“有無相生”的“無”。此處的“無”指超現實世界的形上之道。

[珍珠注]

河上公註釋:反,本也。本者,道之所以動,動生萬物,背之則亡。柔弱者,道之所常用,故能長久。

天下萬物皆從天地生,天地有形位,故言生於有也。天地神明,蜎飛蠕動,皆從道生。道無形,故言生於無也。此言本勝於華,弱勝於強,謙虛勝盈滿也。

1.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的本質就是“反”。萬事萬物,都是有相反的兩面組成,而且相互轉化,一直在運動中。

最近看到“李松蔚”的一篇文章,提出“不要陷於成長的執念”。認爲現在太多人把成長看的太重,反而不利於自己的成長。

有一次李一諾和顏寧(原清華生物學教授)做了一期分享,大概意思是“不要太多的學習”。意思也是現代人把“學習”看的太重,學了太多東西,反而變成了很多的束縛。

相對於成長和學習,他們提倡獨立思考,千人千面,每個人都可以走出不一樣的道路。

對於現代人來講,變強,變厲害似乎是唯一正確的事。但是老子認爲:求弱勝於求強。因爲弱才更容易長久,纔是道經常使用的樣子。

2.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簡單直白的大實話呀。世間萬物都有孕育者,所以說生於有。可是“有”是哪裏來的呢?是從思想來的,從變化來的,從偶然性來的,從看不見摸不着的自然氣候來的。

高樓大廈由鋼筋水泥、機械設備。建築圖紙建成,但是建築圖紙由設計師的想法來,從無到有的出現了。鋼筋水泥本身不存在,是從礦山開採、冶金提煉得來的。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道路,成爲什麼樣的人,創造出什麼產品?

也是從無到有,從貧瘠到欣欣向榮的發展過程。

所以,不怕我們什麼都沒有,不怕有了又失去,反正本來也是無,無可以生成有。

祝你充滿勇氣,不畏失去,實踐從無到有的過程。

珍珠

2020.11.1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