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000 有關情境教學的幾個問題

1.什麼是情境教學?

情境教學(Situation approach)是由英國應用語言學家在1930年代到1960年代發展形成的。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爲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並使學生的心理機能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所謂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情感氛圍。“境”是教學環境它既包括學生所處的物理環境,如學校的各種硬件設施,也包括學校的各種軟件設施,如教室的陳設與佈置,學校的衛生、綠化以及教師的技能技巧和責任心等。

2.情境教學的核心本質是什麼?

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

3.情境教學的創設途徑有哪些?

情境教學,是在對社會和生活進一步提煉和加工後才影響於學生的。諸如榜樣作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課內遊戲、角色扮演、詩歌朗誦、繪畫、體操、音樂欣賞、旅遊觀光等等,都是寓教學內容於具體形象的情境之中。創設情境的途徑初步歸納爲以下六種:

生活展現情境

即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作爲學生觀察的客體,並以教師語言的描繪,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

實物演示情境

即以實物爲中心,略設必要背景,構成一個整體,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實物演示情境時,應考慮到相應的背景,如“大海上的鯨”、“藍天上的燕子”、“藤上的葫蘆”等,都可通過背景,激起學生廣遠的聯想。

圖畫再現情境

圖畫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實際上就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課文插圖、特意繪製的掛圖、剪貼畫、簡筆畫等都可以用來再現課文情境。

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的語言是微妙的,也是強烈的,給人以豐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馳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塑造出音樂形象,把聽者帶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樂渲染情境,並不侷限於播放現成的樂曲、歌曲,教師自己的彈奏、輕唱以及學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辦法。關鍵是選取的樂曲與教材的基調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發展上要對應、協調。

表演體會情境

情境教學中的表演有兩種,一是進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進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課文中的××”;扮演角色,則是擔當課文中的某一角色進行表演。由於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體中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

語言描述情境

以上所述創設情境的五種途徑,都是運用了直觀手段。情境教學十分講究直觀手段與語言描繪的結合。在情境出現時,教師伴以語言描繪,這對學生的認知活動起着一定的導向性作用。語言描繪提高了感知的效應,情境會更加鮮明,並且帶着感情色彩作用於學生的感官。學生因感官的興奮,主觀感受得到強化,從而激起情感,促進自己進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隨着年齡的升高,直觀手段逐漸減少,單純運用語言描述帶入情境增多。

4.爲什麼要進行情境教學?

教學是有目的的行爲,是兒童求得發展的有意義的活動。教學的目的,只有通過學習者本身的積極參與、內化、吸收才能實現。教學的這一本質屬性決定了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其能否主動地投入,成爲教學成敗的關鍵。情境教學正是針對兒童蘊藏着的學習的主動性,把兒童帶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習動機;又在連續的情境中,不斷地強化學習動機。

兒童學習動機被激起後,若教學過程刻板、單一,兒童又會因失望而使已形成的動機弱化,以至消失。因此在把兒童帶入情境後,教師要根據課文情節的發展、內容的需要,使情境成爲一個連續的動態的客體。教師要有意識地把兒童一步步帶入課文描寫的相關情境,讓兒童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使課文中描寫的一個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顯現在兒童的眼前;課文中描寫的一個個特定空間,兒童可涉足其中,彷彿進入了其人可見、其聲可聞、其景可觀、其物可賞的境地。客觀的教學情境一環環引人入勝,兒童進入情境後的熱烈情緒又反過來豐富了入勝的情境。他們發自內心的微笑、忍不住的哭泣、震動心靈的義憤、爭先恐後地表述自己的感受、見解……都使兒童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與“境”相互作用的持續中得到強化。這樣,教學就成爲“我”高興參與的、有趣的、有意義的活動。

5.情境教學的功能是是什麼?

情境教學的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陶冶功能和暗示(或啓迪)功能。

1. 情境教學能夠陶冶人的情感,淨化人的心靈

在教育心理學上講陶冶,意即給人的思想意識以有益或良好的影響。關於情境教學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時期的孔子就把它總結爲“無言以教”、“里仁爲美”;南朝學者顏之推進一步指明瞭它在培養、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義:“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與款押,薰清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易暗化,自然擬之。”即古人所說的“陶情冶性”。

情境教學的陶冶功能就像一個過濾器,使人的情感得到淨化和昇華。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極因素,保留積極成分。這種淨化後的情感體驗具有更有效的調節性、動力性、感染性、強化性、定向性、適應性、信號性等方面的輔助認知功能。

2. 情境教學可以爲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啓迪,有利於鍛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

衆所周知,人的社會化過程即形成“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一從自然人轉化爲社會人的過程,實際上完全是環境——社會、家庭、學校、種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影響作用有的被我們感知到,但更多的則是不知不覺地影響着我們。因此,保加利亞暗示學家G·洛扎諾夫指出:“我們是被我們生活的環境教學和教育的,也是爲了它才受教學和教育的。”

人要受環境的教學和教育,原因就在於人有可暗示性。這是心理學和暗示學研究所共同證明了的。A·比耐的實驗證明在兒童身上天然存在着接受暗示的能力,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種本能。因而在他的《可暗示性》一書中,“可暗示性”就成了“可教育性”的同義語。其實,這些結論在社會學的背景上也是成立的:既然“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因而必然要受到一切社會關係的影響,“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情境教學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調動人的原有認知結構的某些線索,經過思維的內部整合作用,人就會頓悟或產生新的認知結構。情境所提供的線索起到一種喚醒或啓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處於某種問題情境中的人,會因爲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啓發,從而順利地解決問題。

6.如何提高自己創設情境的能力?

1、訓練感覺:

感覺是人類認識世界的第一通道。“進入人類理性的所有的一切東西,都是通過感覺實現的”(盧梭語)。感官,通過訓練可以日益敏銳起來;不着意訓練,則會變得遲鈍。而感官的遲鈍必然會提高直覺、提高悟性的障礙。

情境教學的生動手段,都是可以作用於兒童感官的,或聽,或看,或操作,兒童的感官就在這裏不斷地日益敏銳。在情境中,教師的語言描述,從教學目的來說,是在引導兒童感知、體驗情境的主體,或是細節;而從訓練感覺的角度來說,則是在指導兒童“看”,指導兒童“聽”,指導兒童“操作”。

兒童的視覺、運動覺就在這種不斷的有指導的興奮中變得敏銳、完善起來。事實確實如此,實驗班的孩子,確實眼睛特別亮,耳朵特別靈。牆邊放着一枝鋸下的枯樹,他們會不約而同地圍上去,發現主幹與枝幹年輪的差別;觀察日環食時,他們會發現地下的樹影也變得異樣;夜晚聽到叭嗒叭嗒的“雨聲”響得異乎尋常,他們會走到屋外,發現是在下冰珠,於是在冰珠打落中觀察起冰珠落地的蹦跳狀,拿在手中看其透明狀……無數事實證明,感覺的訓練,使兒童對周圍世界日漸留心、敏感,這就拓寬了他們進一步認識世界的通道,並且成爲他們思維、想象、創造的重要基礎。

2、培養直覺:

情境教學注重訓練感覺,激活右腦,十分有利於直覺的培養。人類社會的大多數創造,可以說都是“直覺跳躍”的結果。我們要提高人的悟性,就必須從小培養兒童的直覺。直覺雖然不同於感覺,但直覺的培養離不開感覺。只有感覺敏銳,纔有可能產生直覺。

在兒童進入特定的富有美感的情境後,由於感官接受鮮明的形象,右腦非語言思維積極活動,往往會促使兒童在瞬間產生一種很“自然的感覺”或者是直覺的反饋,諸如“這篇課文真美呀”、“大龍蝦一定爬得比海龜快”、“紅珊瑚與白珊瑚,我更喜歡紅珊瑚”、“蒲公英是吸土壤媽媽的奶汁長大的”、“小蝌蚪的尾巴斷了,一定遊不起來,那就找不到媽媽了”等,類似這些直觀的、籠統的帶有猜測性的臆想、一下子做出的判斷,就是兒童直覺水平的顯露。

當然這是極初步的、低級的直覺水平。這種直覺的萌芽,受到實驗班教師的珍愛,及時予以熱情的鼓勵、肯定:“感覺不錯!一下子看出來真不容易!”不僅如此,又利用直覺反饋,激發、強化學習動機,並引導兒童通過簡單的演繹進行初步的邏輯推導,驗證自己直覺的正確與否,以進一步認識事物本身,加深理解課文蘊含的理念。通過天長日久的情境觀察,訓練感官,強化感覺,積聚大量表象與經驗,並突現、強調情境的某一部分,使兒童潛在的直覺在外界有利因素的碰撞下,迸發出直覺思維的火花。對兒童直覺的這種培養雖然只是初級階段的啓蒙,然而是不失時機的,對激發、發展右腦潛力,提高兒童的悟性是十分有意義的。

3、發展創造:

情境教學注重感覺的訓練,直覺的培養,實際上都是爲了發展兒童的創造性。情境中鮮明的形象、熱烈的情緒,使眼前形象與兒童視覺記憶系列中的形象,連續地跳躍式地進行着。聯想、想象活動近乎無意識地展開,右腦的非語言思維顯得十分活躍。實驗班教師因勢利導,以師生的情感交流、教學的民主,渲染、鼓勵創造的氛圍。

在此情此境中,兒童潛在的創造性易於突發、表現出來,但需要教師的啓發引導,對其進行新形象的多種組合,並結合學科特點,變復現式的記憶力創造性的語言訓練。從課文出發,或改變體裁,或轉變人稱,或增添角色,或敘述故事,或抒發情感,或闡述道理。從語言形式講,有獨白,有對白,也有多角色的表演,使兒童靈活運用已學的詞、句、篇修辭手法,使兒童的創造才能得以表現。當兒童的創造才能得以施展時,教師又及時引導兒童體驗創造的樂趣。創造的快樂,是一個人衆多快樂中最大的、最高層次的快樂。

情境教學注重感覺的訓練,直覺的培養,創造性的發展,其中滲透着形象── 情感──想象的過程,給兒童帶來無限的快樂與活力,促使右腦的興奮、激活。而情境教學又不囿於此,又引導兒童有機地將形象與課文語言結合起來,並通過朗讀、複述及一系列的運用、推敲、鑑賞等語言活動加深對教材語言的理解;並通過教材語言,引入對作品內在的情感體驗,對教材思想觀點的概括、認識。這又很自然地促使兒童進行語言思維,包含着邏輯思維,或弄清因果,或比較評判,這些語言的邏輯的思維活動,又得依靠大腦左半球的功能,激起大腦左半球的興奮。而已獲得的形與情,卻作爲兒童語言思維、進行邏輯的分析與推導的“資源”供給。這就形成大腦兩個半球交替興奮的狀態,併產生互補,協同大腦兩半球的相互作用。由於大腦興奮的變換,使兒童不斷獲得新鮮感,興奮的情緒得以持續,課堂上自然呈現生動活潑的景象。

令人高興的是兒童的想象力、直覺、創造精神,就在這天長日久的教學過程中得到很好的培養與發展。 [1]


以上內容摘自“情境教學法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3%85%E5%A2%83%E6%95%99%E5%AD%A6%E6%B3%95/9363780?fr=aladdin”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