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无义的感知思考

“心无义”,也就是叫人“不执着”、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外在一切事物都不上心的状态。

老师引导我们去思考为什么有段时间对“心无义”是负面评价,但近年又大行其道呢?

我臆测是由于科技的进步发展,能扭转过去集体主义赞许之去个人化的社会价值,转向逐渐过渡到个人主义的需求。

简单来说,我认为之所以会有“心无义”概念的出现,是一种认知补偿力量。这个力量是可以安慰与抚平人们因为无法掌握做不到、看不到、只能空想与盼望,再回看到现实生活巨大落差的失落感,所建立的一个心理平衡机制。

“想到”和“做到”真的是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即使有想到,要吃饱饭、站起身、拿包包、起头去开门、踏上步伐,并且从一而终都还记得出发的初衷,是多么不容易啊!这不是人定胜天的事情了,更多比例(我估摸有九成)是看上天愿不愿意让你上路啊⋯

即使有那么一成的微弱机缘可开门上路,过程就如同唐三藏西天取经,沿途这么多妖孽、这么多勾人心魄的幻想与诱惑,那么容易把主干道(main stream)掩盖的迷惘,让人们无所适从,甚至因为落差过大带来的绝望感,佛学于是有个精神思维补强的方法:就“心无义”吧!

“心无义”这三个字望文生义很容易理解:内心没有特别要强加给予的意义,有这样的自我救赎,人们就知道会珍惜手边与身边的一切,好好安身立命、好好稳定听话、好好在自己所在的地方做出珍惜。

有这样的自我舒缓,即使有机缘开门上路,一起头即使遇到坏人,那就回家嘛⋯就不会那么痛苦、就不执着、能走就继续走、走的时候沿途欣赏美景、顺其自然,甚至这都只会是过往,外在的一切都不必上心啊⋯等等安慰抚慰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的认知力量。

不过,这个世界真的一日千里。透过科技发展的递延与交叠,特别是目前这个世界正因为物联网应用越来越成熟,让每个人都可以借由网路无国界的力量,窥视由于过去因为能力不足而有在时间和空间移动的感知局限。人类这样又容易自大了,不想用心无义这样的观念了,就容易放大人类自以为可以和外在环境抗衡的自以为是,就以为多学会某些技能,当面对到的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

但是当面对环境越来越复杂、可控制机会越来越少、可梳理的线索更加错综复杂,人类又觉得被打击⋯感到挫败。然后这时“心无义”自我保护意识机制又出现了。

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当遇到问题时,有面对问题解决的能力,像是突然处在零下三十度也会有办法和环境融合;像是想去浮潜,只要按几个按键付款、叫车、上飞机、睡个觉就可以到几万公里之外的地方享受南半球正有着的阳光炽热⋯等等都是科技递延带来的好处,就可以继续操演这精神意志想要实现的行为,人类才因此是进步的。当然容易变成膨胀自大啊⋯

但是,当越是自大越没有谨慎的踩实,就容易掉坑和遇到危机了。像是我处在的环境,身边现在的人已经几乎都在上网,享受科技便利的生活,却也都折磨着自己独一无二的隐私都如此流失着:每个人生活不管愿不愿意,主动不主动,早就被一大堆感测器sensor在无时无刻收摄个人的轨迹。

神秘感的维持变得越来越不容易,越能有平静不被打扰的环境已经是越显重要与珍贵的资源。即使不愿意,还是得被迫在网路上呈现轨迹的纪录;而人际网络也都越来越容易从网路足迹上认识一个鲜活活的人,错觉关联的联想可大可小,就看这个个体呈现在网路世界中的人格形象。

而“心无义”这个认知概念的运用,就是一个救赎的方法了。如果要摆脱这种被绑架的束缚,就放下嘛、就“不负如来不负卿”嘛⋯我归隐、我不出门、我不暴露、不参与总行吧?如果刚好碰到人们还是对环境无法掌握的模糊感就会适用的。至少在抚慰心灵方面、至少在疲累休憩方面都可以有隐而可见的助力。

“心无义”这个真是一项相当高明的工具,必须要有淬炼过的灵魂才知道这个认知思维工具的好,能让我们人类在面对浩瀚无垠的未知时的进退。

甚至我认为,“心无义”用不用得好,就是我们每个人来到人世间走这一遭的幸福感指标,一个人盖棺论定能不能溘然长逝,端看使用者过程有没有做到动静皆宜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