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篇 讀書的“放得開”和“收得攏”

很多朋友讓我推薦書,經常會問:“我應該讀些什麼書好?”

對於這些問題,我會反問:“你想看哪一類書?”

有的說自己想看散文、小說,生活方面的、教學方面、育兒方面的等。如果是這樣,相比較來說就好推薦了,因爲有了一個大概的方向,那我就會從自己讀過的書裏邊,或者別人推薦的關於這一方面不錯的書給他,如果我沒有讀過他想讀的那方面的書,便會如實相告。

其實,在閱讀的“入門”階段,應該放眼讀書。也就是說自己想看什麼書,就看什麼書,不用侷限於說什麼書好,什麼說不好,最關鍵的是:自己喜歡,能舒心地讀下去就行。

放眼看書,關鍵在一個“放”字。心態一定要開放。記得在上大學時,向老師請教,我該看什麼書好,老師直言相告:什麼都看,想看什麼就看什麼,什麼看得進去就看什麼。如今,回想起來,這是個最實際的回答。

這一階段,一方面是看的書少,心態不夠開放,要麼覺得某些書太高深了,自己程度不夠;要麼覺得某些書和教育專業無關……自己給自己設了許多條條框框,在思想上自己把自己框了起來。

所以,就放眼的去看書吧!武術、養生、小說、軍事書、養生書、教育理論、心理測試都不妨翻一翻,只要不是壞書,相信一定會如古人所示“開卷有益”。

用魯迅先生的話講:

就看一個人的著作,

結果是不大好的,

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

必須如蜜蜂一樣,

採過許多花,

這才能釀出蜜來,

倘若叮在一處,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

對於我們搞教育的人來說,要讀教育方面的書。任勇老師說:“要搞教育沒有一定數量的教育科學文化書籍和雜誌是不可思議的,就我來說,20年來已經買了8000餘冊數學、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書,訂閱了所有能訂到的教育雜誌。要駕馭教育實踐,很大程度程度上取決於教育理論的功底。要有理論功底,首先要讀名著,你不讀《論語》,不讀陶行知,不讀杜威,不讀蘇霍姆林斯基是很難成爲教育家的。其次,要多讀自己研究領域裏有影響的專著,讀專業期刊等。要抓緊時間廣學深研,才能瞭解教育動態,把握熱點難點,借鑑他人的經驗。”

讀書要放得開,當然,還要收得攏。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線教師的精力更是有限,所以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放眼看書後,應逐步收攏身心,確定下一步將鑽研的核心。打個比方說,入門時期的看書階段就好比是上學時期的初中階段,什麼都想躍躍欲試,而確定核心階段就好比是上學時期的高中階段,考慮問題已經現實多了,知道自己適合學文還是適合學文或學理,有大致喜歡哪一科,如果缺少了“放眼看書”的階段,那下一步的確定核心階段,只能是缺少客觀依據的主觀臆斷。或是就是確定了也可能是個虛假的確定,因爲你的確定很可能不適合你自己的方向。比如,你喜歡語文教法有關的事情,那麼你應該知道哪些期刊,哪些書籍,哪些高校,哪些學者,甚至哪些網站,哪些博客與語文教法有關的情報最密集……反過來說,如果你連哪一科有哪些人最牛,有哪些高校最有優勢,有哪些刊物最有看頭,都不知道的話,那麼真的是連“球迷”的水平都達不到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