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生活,是第一位的》有感

《生活,是第一位的》这本书我大概花了三天才读完。一本书好与坏,深与浅,往往拿到手时,我就会大致翻阅下,觉得感兴趣的继续阅读,不感兴趣的,暂时搁置一边。什么时候兴致来了,或许会随手看看也不一定。

《生活,是第一位的》是我耗费时间比较长的一本书。初读时,为作者高深的学问感到惊讶,暗自叹服。他对写作的解读如此细腻,专业。而我,却又只是冲着书名而来。

吸引我翻阅一本书的,80%的概率来自一本书的书名,是否有说到我的心里,是否跟我的生活息息相关。我更喜欢读一些贴近自己心灵的,最好是跟当下心境相关的,就更好了。

初看《生活,是第一位的》,还以为是讲生活。细看,原来是讲写作。作者在书中讲到:“生活是第一位的。有生活,就可以头头是道,横写竖写都行;没有生活,就会捉襟见肘,或者,瞎编。”

会生活,才会写作。有写作老师,曾如此说到。写作,离不开生活。想要写得好,还得深入生活。

作者说:“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模仿;二、摆脱;三、自成一家。初学写作者,几乎无一例外,要经过模仿的阶段。”模仿是初学者的必经之路,待文字成熟,写作逐渐步入正轨,才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个人的风格是和他的气质有关的。一个人要使自己的作品有风格,要能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且,毫不客气地说,欣赏自己。

其次,要形成个人的风格,读和自己气质相近的书。也就是说,读自己喜欢的书,对自己口味的书。我不太主张一个作家有系统地读书。作家应该博学,一般的名著都应该看看。但是作家不是评论家,更不是文学史家。我们不能按照中外文学史循序渐进,一本一本地读那么多书,更不能按照文学史的定论客观地决定自己的爱恶。”

读到这里,深入心坎。虽然身为无名之辈,并不能与大作家相提并论,但却在他身上获得了共鸣。

作者虽然二十岁开始发表作品,过了六十岁,听到有人称他为“老作家”,依然觉得很不习惯,就对作者的谦虚印象格外深刻。

这不仅是一本教导人如何更好写作的书,从他的书中,更可以看到一个人身上良好的品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