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火兩重天——讀《千秋詞主李煜傳》

“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作爲一個“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的小小少年,又怎能擔當起一個風雨飄搖的國家大任,更何況他志不在此。

都說南唐李後主選錯了職業。但是讀過這本書,我們會發現他生在帝王之家,命運豈由他選。他的志趣在寫詩填詞,研究音律。他討厭權力之爭,但是由於他的天生異象:重瞳,又出生在農曆七月七這個特殊的日子裏,加上他的才氣,五個個哥哥的早亡,躲都躲不掉的皇冠便落在了他的頭上。“誰能役役塵中累,貪合魚龍構強名!”接過一個爛攤子面,對國運窮蹙的現狀,面對如狼似虎的趙宋,他又能怎麼辦呢?面臨着即將破碎的山河,面臨即將易於戰火的百姓,他的內心也是極爲矛盾的:從堅決的不降到後來的肉袒出城,他只能犧牲自己的尊嚴,換來一國百姓的平安。投降前,他還不忘最後一次賞賜追隨他的人。他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昏君,他是個血肉豐滿的人:他有悲憫的情懷,寬厚的愛心,潔淨的品格,承擔的勇氣。

但“大廈將傾,其一人能扛。”無奈之中他能做到的只有躲到他所鍾愛的詩詞裏,躲進他與大小周後的纏綿裏。

作爲詞中聖手,他的詞”雖寄情聲色,而筆意自成馨逸”。著名詞學評論家王國維也說:“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他就是這樣一個閱世不深的真性情之人。所以他的詞能夠”傳李唐之薪火,爲趙宋之先河。”

本書作者郭啓宏分上下卷寫了李煜降宋前後的生活。他以編年爲經,以史實爲緯組織材料。但是在讀的過程中,感到作者對宋和趙匡胤描寫的筆墨過重,比如在書的64頁到109頁,作者用了近50頁的內容,寫了趙匡胤與花蕊夫人之間的恩愛糾葛。如果不是有書名在前限制,感覺到本書像是寫宋滅南唐的故事。這樣趙匡胤就有點喧賓奪主了。

作爲一代詞聖,作者筆下的“千秋詞主”本身多情且有才氣,作爲花間詞的承繼者,詞風溫婉纏綿,且語言明快,用情真摯。在閱讀本書前,感覺本書的寫作風格,似乎應該與主人公的特質相匹配,但事實並非如此。作者只是將大量的歷史材料有機的組合在一起,文筆缺乏感情。偶有一些抒情之句,比如趙光義對花蕊夫人的癡迷與眷戀一段,又顯得雕琢之跡過重,而且很突兀的一個段落,不能與文章前後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讀起來有點硌得慌的感覺。

另外就是每個章節的題目採用豎行排版與正文的橫行排版顯得不太搭調。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李煜一生的瞭解與把握。

“詞中聖手,亡國之君。”這冰火兩重天的身份在他身上融合了。這究竟該是怎樣的傷痛與愁苦呢?“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或許只有他自己知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