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需要”是人生的另一種幸福

什麼是“孝順”?如果僅僅滿足了父母親的物質生活需求就可稱爲孝順,那你的理解也太狹隘了。其實,年老的父母、祖父母物質所需已大爲減少,他們更需要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因爲他們缺少的是溝通、理解、關心和被需要。其實,讓父母親晚年生活幸福快樂的因子很簡單:讓他們覺得被需要,他們就會感到幸福。


父母親年紀大了,什麼事都不讓他們操心,並不是件好事。此時,他們會覺得自己多餘,變成子女的累贅,就會有失落感。因爲幫不上子女的忙,他們覺得自己沒有用了,挫折感就出現了。


前幾天,家裏95歲的老爸對我說:霞姑(我表姐)她婆婆福氣真好,7個子女(都是拆遷戶)每人每月給她1000元。我說,你講錯了,每月7000元的子女孝敬錢,對一個獨居的103歲的老人來說有何用?!不就是一堆廢紙嗎?難道這就是孝順嗎?這個老人真的幸福了嗎?其實,她更需要的是一份天倫之樂。每個子女能陪伴她和她嘮嗑,纔是她真幸福。兩千五百年前,孔子說: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現在許多人在孝敬父母親的問題上就是簡單地給點錢,買件衣服,這和養狗、養馬有何區別?可能你對狗比對父母親還要好。你家裏養着一條寵物狗,天天陪它一起看電視,陪它散步,給它洗澡潔身,但你有過陪獨自居住的父母散步過?!有的甚至一年中僅僅來看望父母親幾次!



這裏,我不是在標榜自己,二十五年前,父親賣掉農村的房子帶着母親來城裏與我住在一起。母親6年前離世。父親一直與我們住在一起。他不吸菸,不喝酒,生活上對自己要求很低。一日三餐只要有番薯稀飯對付即可。但他需要存在感。他每天除生活自理外,還給我們燒開水,澆花,提前燒好飯。我有朋友來家,他表現出更興奮高興的狀態來,忙得不亦樂乎。所以,我覺得他的晚年生活纔是真正的幸福生活。

我父親喜歡喫鹹菜,本來我上菜場去買很方便,但我爲了讓他有活幹,有種存在感,我就特意去菜場買來一大梱“九頭介菜”,洗菜、曬菜、切菜、填菜一系列流程讓他一個人獨自完成。他就不會再感覺無聊和孤獨了,存在感特強。


我父母親那輩子是從解放前過來的,又經歷大躍進、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災害,大半輩都窮,沒有好喫的,沒有好穿的,每天只是拼命地幹活。總是擔心哪一天又喫不飽飯了。所以,現在的老一輩人都注重節約。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今天,子女生活條件好了,國家又有許多養老好政策,喫穿根本不用愁,但老一輩人卻迷茫了,像我父親那樣,既不會看書看報(文盲),又不會娛樂活動(不會打牌搓麻將釣魚什麼的),看電視又聽不清看不懂(耳聾眼花)。一句話,他既沒有文化也沒有愛好,讓他乾點什麼好呢?總之,父母覺得自己沒有用了,就會有很強的挫折感;而被需要,讓他覺得家裏還有他能發揮的餘地,他的幸福感就滿滿的。


我一同學的父母親,家住農村,一次他母親大病一場回家後,他父親以及他的兄弟姐妹們什麼事都不讓她幹,叫她安心養病。但時間一長,他媽媽整天無所事事,心情反而變差,脾氣更暴躁。後來家裏養了幾隻雞,他媽反而精神起來了,備天餵它們,早上數一遍,晚上數一遍。每次出門,她都不放心,總說:“家裏還有十二隻雞呢。

我一朋友的女兒在杭州成家立業,每次週末回諸暨時,住在湯家店的外公外婆都要給她準備好多東西,醃菜、土雞蛋、水果、糰子、餃子等等,讓她帶回杭州。如果說不要,老年人就會顯示出很失望。她女兒也很懂事,總是說:“外公,我最喜歡喫你包的餃子,味道就是不一樣”,外公這時露出幸福自豪的表情來。


是啊,被需要是一種幸福。


一個人覺得自己沒有用,根本談不上幸福。


父母親年紀大了,什麼事都不讓他們操心,並非好事。幫不讓子女,他們會認爲自己沒有用,挫折感就來了。找些不大的事讓父母去操心,偶爾跟他們請教一些老方法,經常主去“打聽”他們年輕時的一些話題,聊聊人生大事,讓他們覺得被需要,他們就會有幸福感。因爲“施比受更幸福”。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朋友,多陪陪你身邊的老年人吧。

2020年11月6日寫於書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