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曾是學霸,卻意外爆紅的作家“八月長安”

原名劉婉薈,因爲生於盛夏八月,但求此生長安,便取了個筆名 “八月長安” 。其作品大多描寫高中、大學生的故事,按說這類受衆面不大的題材,要想在銷量榜上出人頭地並非易事,可八月長安硬是生生給撕開一道口子。

80、90後的成名作家,在外界看來,整體思維既淺,文筆功夫稍感稚嫩。同是80後作家的蔣方舟,是7歲寫作,9歲出書。與之不同的,是八月長安在大三最無聊的時候,有感網上發文門檻低,便註冊了帳號,敲着鍵盤寫起小說。

2009年創作的《你好,舊時光》等小說,藉助網絡的風口,成了某網評分最高的青春文學作家。隨後,一路開掛的八月長安被出版商看中。

2013年,黃真真編導的電影《被偷走的那五年》上映,在出品的同時推出了同名小說。而將電影版改編成小說,黃真真最後交給了八月長安執筆。

電影熱映時,八月長安做了一個解釋: “我要澄清,大家都以爲是我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其實不是,可能宣傳誤導了吧,這是根據黃真真導演的電影劇本改寫的小說。”

自小考試總拿第一的八月長安,2006年高考中,頂着哈爾濱市文科狀元的頭銜進入了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不過,這位自信滿滿走進北大的“學霸”入學後,按她的話說: “第一年是受打擊去了。”

她發現,在北大光華的班裏,周遭的同學一半是全國各地走出來的狀元,另一半則是參加競賽的金獎得主,無論自己怎麼努力,也不可能“脫穎而出”再成學霸了。

到了大三那年,班裏有的在做畢業準備或開始實習,八月長安則作爲交流生,到了日本的大學,也隨之開啓寫作之路。

2010年,小說《最好的我們》銷量已達30多萬冊。在北大時,課餘時間最喜的,是跑去宿舍區馬路對面,即現已倒閉了的第三極圖書城,或旁邊的海淀圖書城及中國書店瘋狂買書到最後,甚至連宿舍也都快放不下了。

把寫作當成一種職業前,八月長安還曾在上海金融行業,從事過資產投資的工作。26歲時,決定以寫作爲謀生手段時,終於辭去了這份“ 幫有錢人賺取更多錢”的工作。

八月長安的作品也僅隨意翻過《你好,舊時光》(電子版),要說評價其作品至少夠不上“客觀”二字。雖說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型,可她的某些言論似乎更接地氣,至少是多了些煙火氣。

如: “人說喜歡回憶的人無外乎兩種: 現在混得不好的和過去混得不好的。前者醉心於證明‘老子祖上也闊過’,後者熱衷於顯擺老子苦盡甘來了 。”

八月長安的作品,多截取一代人校園生活的青春往事。有說其文筆細膩清新,不見過多的引經據典晦澀難懂。興許,這纔是她寫作上的高明之處。

深遽的文字無法拼湊而成,缺了歲月的沉澱與鍛打,即便能吆喝兩聲也顯得不倫不類。況且,書中的主角嘗未踏足社會,貿然吐出與年齡不符的字句,至少僅是強裝出來罷了。

(作者原文同時發表於頭條號、百家號、企鵝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