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派文集丛刊》

桐城派文集丛刊

主编:曹辛华 刘慧宽 编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2月

册数:517册  开本:16开

中图法分类号:I214.91

出版说明

桐城派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又称『桐城古文派』,其历时之久、流衍之广为其他流派远不能及。桐城派以地域命名,因早期作家皆为桐城人,故名。

但在桐城派早期发展过程中并无这一名称,关于桐城派的得名,一般认为始于乾隆四十一年,姚鼐为贺刘大櫆八十大寿作《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中称述『天下文章,出于桐城』,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一文中叙述桐城派的形成:『乾隆至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者也。』

桐城派肇始于康熙年间戴名世,经刘大櫆拓展,至姚鼐时鼎盛,此后曾一度中落,道光年间经曾国藩『中兴』,最后在辛亥革命至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期覆灭,桐城派的递变兴衰命运几乎是与清王朝国运相伴随,因此桐城派又被视为封建文学正宗。

经过两百多年绵延发展,桐城派作家遍及全国各地,他们的文献著述也散布各地甚至传布海外,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及《补遗》统计出桐城派成员多达千人,其中更有两名日本人。桐城派兴盛之时,天下学者争相归之,当其衰败之时,则被斥之为『桐城谬种』。诗有江西,词有浙西,而文则是桐城,它们同样历时颇长、声势浩大、流衍深广,又因派众甚伙难免良莠不齐,因此毁誉不一。

桐城派以方苞倡导古文『义法』为核心,主张『文统』与『道统』、『治统』相一致,坚持文统为道统、治统服务。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桐城派成员中仍有人在坚持『文以载道』的同时也能注意文学的独立性和特殊性,潜心于文学规律的探索。桐城派代表人物颇多,而其声名最盛亦最早的当是被称为『桐城四祖』的戴名世、方苞、姚鼐、刘大櫆,后来又有梅曾亮、方东树、曾国潘等大家继承派帜。

古文是桐城派成就最大的领域,以桐城各大家为例,他们的古文既有处于一个派别的相通之处,又有身为文学家的个人特色。方苞之文偏重文法,用语典雅、古朴、简约,其议论文简洁严正,最具桐城古文简朴之法;刘大櫆之文清通雅洁,以神为主,才雄气肆,笔竣辞丰,为文结构跌宕起伏,曲折有致,波澜壮阔,且又情韵并美;姚鼐文则内容扎实,寓工巧于自然,寓考据于辞章,寓丰富于简洁,文法考究,严谨兼婉转有序,语言凝练简约、雅洁清畅而富有声色;至晚清之曾国潘,则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以古文阐扬治国修身之道,好用排比与夸张渲染。

在文章理论方面,桐城派亦呈不断发展状态,从戴名世始发『率其自然而行其所无事』,至方苞提出义法说,而后姚鼐在方氏基础上又发展为义理、考据、辞章之论,衍及曾国潘,则又有『经济』之要,认为诗文应服务于社会,进一步提高文章经世致用的功能。桐城派内部往往前后师法,从桐城之兴,虽习者甚多而致有庸滥之势,但总体来说是不断发展的,譬如方苞之倡古文而轻骈文,到姚鼐所辑《古文辞类纂》却已立『辞赋』一门,稍扩桐城之堂庑,至曾国潘,更是骈散兼行,大大突破了前人之樊篱。

于文之外,桐城派在诗歌上也有不小的成就,虽然桐城不以诗名,然其文名之盛,亦不当掩其诗上的光彩。桐城诸人,善于文法与诗法的互通,故而他们的诗歌以有一派之特色。姚范为诗『事料𬪩郁,善于俪事』(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刘大櫆『于诗靡所不工』,古诗尤佳;梅曾亮诗原本唐音,兼有众体;而方东树则精于言诗,其《昭味詹言》可谓嘉惠后学。桐城派文人之集,往往诗文并重,本书所收录文集,亦多诗文合集者。

时至今日,桐城派的研究虽有较大成就,但研究还停留在以人论人,以文论文,就事论事,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性研究还远远不够。对桐城派的具体评价,往往也是随着政治形式的变化而波动,因涉及到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所以对桐城派评价一直未能形成较为一致客观的定论。这种研究现状要求我们将此研究作进一步深入。对于桐城派,我们只能将其作为一种历史的客观存在加以分析研究,所以本编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将散布于各地的桐城派作家诗文集汇集,共收录二百一十四位作家三百四十部诗文集,以供研究者从宏观上考察桐城派作家及其诗文的总体结构,从微观上对桐城派作家诗文集逐一研究,此外本编也期望能呈现出桐城作家的文学师承、主要贡献。限于学识,编辑过程中或有不妥之处,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