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大腦:只要成功六次,你就能成爲自信的人(一)

相約讀書打卡第481天,我是來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讀書內容是劉媛媛的《精準努力——劉媛媛的逆襲課》第四章《心態篇》第六節|重塑大腦:只要成功六次,你就能成爲自信的人(一)

作者自卑的幾個原因:

第一,有可能作者屬於天生就比較敏感的人。

遺傳因素會讓人敏感。

第二,原生家庭和外界評價會讓人自卑。

有些小孩從小到大都被否定。

小嬰兒根本沒有認識自我的能力,他們無法給予自己客觀公正的評價,對自己的認知是由周圍人的評價形成的。

父母是周圍人中最大的權威,所以父母說他壞,說他不優秀,說他沒用,他會照單全收,並且深信不疑。因爲沒有誰比父母更權威。

在充滿否定的環境中長大,孩子會大概率成爲一個沒自尊和不自信的人。作者的媽媽,會窮盡各種新奇的方法來讚美自己的孩子。

有時候自尊心被父母保護的太好了,會以自我爲中心,常有優越感,覺得自己是最好的。

這種幻覺早晚有一天會被外界打破,正是因爲過去被保護的太好,自信帶有某種程度的虛假,所以更容易受到衝擊,你會遇到更強的人,或者你會遇到其他權威給予否定的評價,被潑了冷水以後,自尊心很容易崩塌。

接着就會開始過度關注他人的態度和看法,一下完全失去自我,開始自卑。

第三,在成長過程中,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必然有一段敏感期。

作者的自卑是從青春期開始的時候出現的,在青春期還沒結束的時候就消失了。從生理上來說,我們的大腦在青春期會經歷一段獨一無二的發展時期,其中的變化會讓我們的青春期變得特別起來。

首先我們會更容易受到負面情緒的感染,其次我們的大腦會渴望探索和社交,所以相較於小孩和成年人,青春期的我們更加敏感,做事的動機也更強烈。

幾乎所有人都會有這麼一段自卑期,都會經歷一個從特別敏感的階段到脫敏的階段,從一個過度在意外界的人,變成隨他去的心態,這不只是我們在心理上的成熟導致的,和大腦的變化也有關係。

當我們知道這一點後,就很容易接納自己的敏感和自卑,因爲並不是我一個人如此,而是幾乎所有的人都如此。

第四,積累的成就感太少,也會不自信。

學者的實驗表明:一隻小老鼠在外力的幫助下逼退了比他地位更高的老鼠,這種成功重複了六次以後,小老鼠的大腦結構就會發生改變。以後在沒有外力的幫助下,它也會勇敢的向地位更高的老鼠發出挑戰,而不會像以前一樣消極、怯懦、後退。

作爲人類,你成功過幾次?

作爲學生的十幾年,許多人沒有積累過任何成就感。

上學期間判斷一個人能力的唯一標準就是學習成績,可學習成績好的又有幾個?一次又一次的考試失敗,證明了你是個失敗的人,不被周圍的人認可,也沒有其他機會和領域可以去自證,如何自信?

進入社會懵懂無知,賺錢無能,嘴上每天說的都是買不起和做不到,更沒有成就感可言。

如果一個人起身當中都沒有成功的做過什麼事情,如何能自信?

作者小時候學習成績好,大腦就被塑造成了自信的樣子,優秀成了所謂的習慣,你曾經做到過,你知道那種感覺,你經歷過做到的過程,所以你覺得自己還能再做到。

但自信的恢復也是從做到了某些事開始的,努力學習,逆轉成績,成爲同學眼中那個創造奇蹟的人。

遭受冷遇時,告訴自己:要加油啊你曾經克服過那麼多困難,你也做到過許多不可能,你有證據表明自己能行。

第五,比較和自我否定。

賺錢可以帶來成就感。最終形成底氣的原因不是賬戶上有多少錢,而是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我自己親手奮鬥而來的。

《簡愛》裏說過,雖然我貧窮,但是我和你是平等的,可是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很難坦蕩的說“我和你是平等的”。畢竟生活中讓你向人低頭的,不只是攀爬的慾望和借光的念頭,還有磨難本身。

金錢代表了生存資源和對生活的控制力。

而自信的關鍵不是擁有很多,或者比別人多,而是“足夠”。這種足夠感是篤定的來源。

看演藝界的新聞,讓人感慨的是:其實自信不是看上去神采奕奕和氣勢強大,而是一種保全自我的從容,而毀掉這種從容的,就是比較。比較之後的慾求不滿,會讓人自我否定。

如果一個人想下地獄,就去跟人比較。

以上就是容易引起自卑的原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